——走进山东港口日照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全媒体记者 孙向阳/文 特约记者 宋年升/图
编者按
日前,山东港口日照港建成启用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全球港口提供了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中国方案”。拿出这个方案的,正是日照港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日照日报社专门成立报道组,走进日照港,对研发团队进行跟踪采访,挖掘他们自强创新的励志故事,感受“全球首个”展现的精神特质,推出系列报道《走进山东港口日照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敬请关注。
近日,太仓港口考察团来山东港口日照港,考察交流老旧码头改造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转型“秘笈”。
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启用短短两个月时间,像这样的考察团队络绎不绝。
胡继龙是掌握秘笈的人。作为日照港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带头人,他参与整个项目,动手设计自动化堆场布置及工艺设置,解决了自动化码头诸多“卡脖子”难题。
为全球港口业转型贡献“中国方案”,胡继龙也有他的制胜秘笈。
学技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胡继龙懂集装箱。
1998年,胡继龙成为日照港第一代桥吊司机。“坐在40多米高的桥吊驾驶室,操作着全港最贵的设备,那种感觉太棒了。”
工作6年,曾多次获得集团桥吊技术比武第一名,2005年获省港航系统桥吊比赛(理论)第一名,胡继龙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但他并不满足于会操作设备,“学技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干在现场,钻在现场,胡继龙啃下了岸桥、场桥等大型机械的控制原理、运行工况、PLC系统理论知识,这被很多人视为“天书”。
他编制、审定了30余万字的桥吊、场桥等技术规格书;组织完成7台场桥的油改电项目,年节约能耗费用400多万元。
从一名港口机械设备的门外汉,成长为集装箱界专业技术的跨界达人,胡继龙被送外号“胡一刀”:敢于出刀,出刀必胜。
拄着拐杖升级,永远都没有领跑可能
胡继龙又不懂集装箱。
2016年,在“2016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推进与技术交流论坛会”上,胡继龙第一次接触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
除了“很羡慕、很神奇”,什么是自动化?什么时候能建设自己的自动化码头?这些对他来说,都是未知,亦是渴望。
2018年3月,日照港集装箱自动化堆场项目启动。因为技术过硬,胡继龙被选为项目带头人。
“没有现成经验,不知道问题在哪儿,这是最大的问题。”
他带领团队跑遍国内外的集装箱自动化堆场,找来大量视频资料,整整几十个G,加工成思维导图和专题笔记,共享给整个团队。
胡继龙明白,“没有两个码头是完全一样的,一味照搬照抄,就相当于拄着拐杖升级,永远都没有领跑可能。”
结合港口自身实际,他反复研究,提出了平行岸线布置的双悬臂自动化轨道吊的设计方案,这在当时属国内首创。
等别人“交钥匙”,不如自己制造通关“金钥匙”
“不可能!”这是日照港自动化堆场建设时,参建方说的最多的话。
胡继龙懊恼,又不服气。
自动化堆场是“交钥匙”项目,“可如果只是等着别人‘交钥匙’,也许并不是你想要的那一把”,胡继龙自己动手,制造通关“金钥匙”。
期间,他统筹生产管理系统、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设备自控等各专业,优化实施方案,带头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多次提出了建设意见,并成功应用到项目建设过程中。“自己的码头自己最了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胡继龙说。
2018年10月,经多次邀请,设备方ABB瑞典项目经理Olle来日照港,考察第一批自动化轨道吊调试情况。
Olle万万没想到,这个半年前被他认为“工期不可能”的项目,如今这么快进入调试环节。Olle立即重新规划项目资源调配,派出精干队伍前来进行设备调试。
自动化堆场一期,从立项初设到调试达产,仅用10个月完成。
想都是问题,干了才知道问题在哪儿,才能找到答案
一期顺利完工,二期紧随其后,自动化堆场综合作业效率提高50%,使用人工降低80%以上,投入产出比远超预期。
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改造三期工程加速推进。
整体新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大型港口集团“专属”。但这对中小规模集装箱业务的港口来说,是高投入、低回报、长周期的“鸡肋”选项。
胡继龙和团队打破传统,采用散杂货码头升级改造的新模式。然而,这样的模式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想都是问题,干了才知道问题在哪儿,就算是有难度也不怕”,胡继龙一头“扎”进了项目里。
作为自动化码头的“大脑”,整体网络路由架构至关重要。“不能先硬件后软件”,胡继龙坚持“设计规划一定要参与到前期建设之中。”
统筹已有机房与新建机房,既要保证网络互通,还要考虑后期维修方便,不仅仅是复杂的设计,研发团队更是坚持自主开发核心板块。
就这样,上百个关键点,600余项清单问题,一遍遍模拟、计算,推倒、重来,直至最后成功突破。
架构方案如此曲折,胡继龙也有点意料之外,“自动化码头不是搭架子,自己动手,做出的才是真正适合的东西。”
关于胡继龙和他研发团队的故事还有很多。胡继龙的制胜秘笈是什么?在这些故事和他的“心法”中,或许大家已经有了答案。
日照港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36岁,胡继龙是带头人,他的目标是“不能只自己成为‘一刀’,而是人人都要有把‘刀子’”,他坚信,“只有这样,团队才能从单打独斗的‘刀片’,变成随时出鞘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