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自行车遐想
  

管锡云
  退休以后,因为锻炼身体的需要,我又重新骑上自行车,每天拿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沿城市绿道骑上几圈,既锻炼了身体,又观看城市景色,不亦乐乎。
  我与自行车的缘分,已经有五十来年。少时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部队大院,看到连队给养员骑着车子驮运蔬菜粮油,很是羡慕。看老电影,比如《地道战》《小兵张嘎》,里面的汉奸骑着自行车,与日本鬼子一起到村里扫荡,很觉诧异:怎么日本鬼子不骑车子,反而让汉奸骑着?后来,家里有了自行车,我也学会骑了,但上学路上大人一般不让用,只能放学后骑着过过瘾。1976年,我随父回老家,当时自行车是紧俏商品,把家里的上海“永久”牌自行车精心包装捆扎好,又是汽车、又是火车,上千公里运回老家。回来后住在县城,我上高中,学校很远,同学们大多都步行,极少骑车上学的,我也从众,来回走着。家里的自行车,到粮店买粮油等用用。父亲在单位有公用自行车,牌子是青岛的大“金鹿”,也是远近闻名的大牌子。回老家村里时,父亲用单位的自行车,我骑着自家的“永久”车子。老家是山区,坡多沟多,全是土路,来回一趟很累,满身尘土。就这,村里人也很羡慕,自行车毕竟是稀罕物,许多老人还称之为“洋车”。当时自行车凭票供应,价格在100多元到200元之间,城镇职工每月几十元工资,农村社员年底分配现金很少,省吃俭用几年才能买得起,想尽一切办法也要买辆自行车。当时自行车又是凭票限量供应,县里商业局、供销社等负责分配,到了农村公社少之又少,由公社领导掌握着,大多数人遥不可及。我父亲在邮电局工作,邮递员有淘汰的旧自行车,作价处理,当时父亲还给农村的亲戚办过几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参加工作在县直部门,机关单位能优先分得公用自行车,我也很快有了个人专用的,办理公事可以骑车去,上下班也可以用。成家的同事买煤球,也骑车子帮助驮运,煤球很沉,自行车不好掌握平衡,稍不注意,就会摔倒,煤球碎了倒没事,人有可能伤着。小年前后就要忙年,单位集体从商业单位购买猪头、猪下货、鲜鱼、蚕蛹、烟酒等,十来里路,几个年轻些的骑车去买,回来后分给大家。家在农村的机关干部,就骑车子驮着年货喜气洋洋地回家过年了。当时下公社农村公干也是骑车子,我和单位领导同事,一人一辆车子几十里山路到乡下出发,不觉得累。自行车也算是比较贵重的物品,修理车子、补胎,我都要着发票,到财务那里报销。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对自行车的需求更加旺盛,农村女孩嫁人,怎么也要有辆自行车吧,回个娘家体面,小伙子走丈人家也撑撑面子。上海的“永久”“凤凰”、天津的“飞鸽”等国内名牌,以及省内青岛的大“金鹿”,都十分紧俏。县里的一家农修厂,自产部件加外部配套,组装了“宝山”牌自行车,也十分畅销。记得有一次,县里一位领导给什么人要了一辆,让我去办理。我找到厂里管事的,很顺利。这时,又来了县工业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来要,因为找过多次,一直没有要到,他有些着急发火,甚至要给这个管事的跪下。我当时看了很惊诧,为了一辆自行车何至于此,男人膝下有黄金啊!四十年过去了,这件事我记忆犹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些粮食大户、“万元户”等,上级奖励有时就是自行车票。再往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市场搞活,卖方市场成为买方市场,自行车不再那么紧俏。
  1993年,我到市区工作,开始单位距离较近,我还骑车上下班。后来单位变动,家也搬了,我就很少骑自行车了。
  现在尽管我又开始骑车,但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我分析了一下,现在骑车的,用于上下班工作的很少,即使有了共享单车,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也要自驾车上下班。一些中学生,距离在合理范围内的骑车上学。老年人市内出行,要么乘坐公交车,要么有电动自行车,年龄合适的也开车。成年人有许多是为了锻炼身体又骑上了车子,现在城市公园、绿地等处,又专门设有绿道,更方便人们锻炼身体用。在广大农村,代步的也多是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甚至轿车了,即使在偏远山村,比如我老家远离县城和镇驻地,一些家庭门前也都停着轿车,特别是逢年过节,小小山村更是停着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轿车。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1 版:海曲风】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自行车遐想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