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古人笔下的诗意春节:
年味儿就是人情味

  在古代,没有手机,没有跨年晚会,没有福扫,也没有朋友圈可刷。看似无聊的春节,古人却过得比我们更有年味儿!
  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
  岁末。民国时,改用阳历,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古人过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初一喝岁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酒,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
  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
  酒,所以称为屠苏酒。屠苏酒喝法
  很有讲究。全家人使用同一个酒盅从最年幼的晚辈开始饮用,依次传递给长辈,结束于身体抱恙或年岁最高者,意为集聚青年人的精气之华,奉于长辈,祝其康寿。难怪苏辙《除日》中有言:“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一起延续的还有换新春联等传统习俗。仔细看春联的底纹,有着不少“蝙蝠和牡丹”,寓意福星高照,祝福新的一年财运连连,收获满满。

初二回门日
  归来不是客,席上歌儿飞。
  围坐心愈热,东风醉几回?
  初二,回娘家。
  在这一天,女儿一家人要在正午前赶到娘家。礼物要带双数的,寓意成双成对。最重要的是,出门得早。据说,晚唐名臣袁滋陪妻回娘家时,在两县交界的山道上,足足走了一天才走出去。可见回娘家这个习俗,在古人心中之重了。
  女儿回家后,还要亲自做饭给爹娘吃,让父母知晓:自己虽不能侍奉左右,但你们的安康我们时刻惦记于心。有儿知孝慰平生。
  
初三赤口日
  赤口红条贴顶门,烧香拜佛敬先魂。
  年前祭祀家堂请,赤狗求神地府原。
  古代春节街巷人山人海,唯独大年初三例外。
  按年俗,初三是“赤口日”又称“赤狗日”。
  相传赤狗是口怒之神,遇到就容易引起口角争执,所以这天大家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待在家中,把过节的松柏枝及挂的门神等一起焚化,以此告诉各位邻里街坊:年过完了,我们就可以营业了(敬请光临)。

初四迎灶神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初四,吃折罗,迎灶神。大年初四全家一起吃折罗,折罗既是剩菜大杂烩。吃饭后,还要一起打扫灰尘,准备扔掉垃圾,象征着“扔穷”。
  到了下午,家里会摆上四方桌,供上神像,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焚香点烛烧金衣,隆重迎接灶神回归!并请求灶神保佑来年全家老小,衣食无忧、吉祥喜庆。

初五赶五穷
  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
  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大年初五,赶五穷。所谓“五穷”,是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
  为了赶走此“五鬼”,唐朝百姓会黎明时分起床燃放爆竹,吓它出家门;唐朝官员们则会用红纸剪一个名为“穷娘娘”的小人,并将其送走;商人会把家里所有的瓦罐、陶瓮等容器装满水,意为“填穷”,目的都想要来年讨一个
  财源广进的彩头,让娃童吃饱,让爹娘穿暖,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年味儿就是人情味。
  古人没有手机,过年的味道却更富有人情味儿;而我们当下拥有科技与便利,却逐渐淡了年味儿与人情味。
  冯骥才说过:“年实际上是一种努力生活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一年365天,过年只有一回,没有什么比亲人更值得珍惜,适当为他们多留点时间,重视家人,重拾年味儿,重拾我们的根文化。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9 版:一起向未来】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年味儿就是人情味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