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正月十五照毛虫,你是否还记得儿时的鱼灯笼?
传统手艺薪火相传 今晚,鱼灯笼亮起来!
图片

  全媒体记者 杨辉/文 特约记者 宋年升/图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一,距离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四天,正值冬春交替,乍暖还寒。
  从市区沿204国道一路南下,经过30分钟的车程便抵达东港区涛雒镇成家廒头村———鱼灯笼传承人成洪山的家里。
  正月里的农村还被浓浓的年味笼罩着,记者抵达时,在不大的院子里,成洪山老两口、儿子以及孙子正在忙着制作鱼灯笼,他们分工不同,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时不时的笑声在院子的上空回荡。
  成家廒头村是一个传统鱼灯笼制作村,以前每年腊月至来年的正月十五,村里几乎家家都会制作这种充满地方特色的灯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塑料电灯笼逐渐将手工灯笼取代,现在村里做鱼灯笼的只剩不到10家。
9岁跟父亲学习灯笼制作,至今已有51年
  在老日照人眼里,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买一盏鱼灯笼亲手点亮,才算是过年。
  春节前后,也是鱼灯笼传承人成洪山最忙的时候。
  几根杆条加上几张纸,经他那双巧手几番摆弄做出的鱼灯笼,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时代在变,中国人对‘年味儿’的追求没有变。鱼灯笼是日照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其中有百姓说不完的故事、割舍不掉的情怀。”成洪山说。这一只只鱼灯笼背后,是匠人的坚持和传承。这一坚持,成洪山已经做了51年。
  成洪山今年60岁,他告诉记者,他的祖祖辈辈都做鱼灯笼,受家庭的影响,他从9岁就跟父亲学习灯笼制作,至今制作鱼灯笼已有51年了。
  成洪山说,鱼灯笼质量好不好,最重要的是鱼骨架搭得牢不牢。鱼灯笼的骨架主要是由一根根的蒲苇杆儿搭成。记者看到,蒲苇杆儿被截成几段后,在成洪山手里简单几下就折成一个鱼形的灯笼骨架。
  临近正月十五,这段时间涛雒镇成家廒头村成洪山全家都在忙活着一件事,那就是制作手工鱼灯笼,从前年开始,成洪山制作的鱼灯笼被越来越多人发现并争相购买,今年更是从去年12月就开始有人预定了,这让成洪山完全没有想到。
一个鱼灯笼有40余道工序考验手艺人的耐心和技艺
  制作鱼灯笼这手艺看起来简单,其实大有学问,讲究心手合一,眼到手到。
  在成洪山的家里,目之所及全都是制作灯笼的苇篾、灯架等成品或半成品的鱼灯笼。别看鱼灯笼不大,看上去也挺简单的,但工序却是非常繁琐,一个鱼灯笼有40余道工序,光灯笼的架子就有20多道工序,钻眼、折叠、插孔、订针……每一步都需要手工一步步完成,这些都考验着手艺人的耐心和技艺。
  硬功夫可不是一天练出来的。“这个鱼灯笼从我们很小就开始做,有的都讲究,十五有个鱼,年年有余嘛,以前的时候都不大愿意做了,现在都喜欢了,这个来要,那个来要的,这就越做越高兴。”在客厅里,成洪山的老伴正忙着糊灯笼,脸上、手上都沾满了桃红色颜料,她告诉记者,最近格外忙,这手上的颜料都来不及洗。
  成洪山说:“刻好的鱼版刷上桃红色颜料,把灯笼纸轻轻覆盖在表面,再用萝卜块将纸来回压平,灯笼纸就印上了一个鲜艳的鱼的形状,再把扎好的鱼灯架子抹上浆糊,将灯笼纸仔细粘好,一个鱼灯笼的雏形就出现了。”
  据说,涛雒鱼灯笼起源于明朝初年,成氏家族自山西迁来日照,日照濒临大海,季风强劲,夜间行走照明极为不便,成氏人便想出了扎灯笼照明的办法。用高粱杆做一个四棱框,四周用白纸糊严,做一个托,放上一盏小油灯,既能照明,又能防风,且造价极其低廉。起初用作夜间行走照明,后来他们在灯笼上绘制花卉图案,并开始流向市场。清康熙51年,江苏盐城人成永健任日照知县,到涛雒镇成家廒头村时发现了这里风格独特的纸灯笼。
不仅是一份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成家廒头灯笼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流传至今。制作鱼灯笼,代代传承,不变的是材料和技法。
  成洪山的孙子成昭阳正在跟着爷爷奶奶学着给鱼灯笼做最后的修饰,用黄色、绿色把鱼灯笼装点得更加多彩好看,最后再贴上小尾巴,一个鱼灯笼就做好了。成昭阳是一零后,能有机会学一点传统手艺,他觉得非常高兴。“我觉得特别有必要,因为到我们这年龄段做这个真的特别少,我们同学知道的都很少。”成昭阳说,现在这种传统文化需要他们年轻人来传承,他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在过去,村里人初五便开始卖灯笼,一直卖到十五,日照的大小集市,每天都有成家廒头村人挑着灯笼箱卖灯笼的身影,年年如此,从未间断。最盛时,全村近半数家庭从事这一行业。
  随着现在大家对传统手艺重拾兴趣,成洪山曾经担心手艺失传的问题似乎慢慢有了改善,现在还有不少家长把孩子送过来体验灯笼制作,成洪山的儿子成鲁晓说,孩子们来学习制作鱼灯笼他们都是免费教授的,看着老老少少的坐在桌前认真仔细地制作鱼灯笼,让人看了顿然生出些许的欣慰。
  成鲁晓告诉记者,今年和去年相比,喜欢这种灯笼的人更多了,而且还有不少订单正在加紧赶工。
  点上一根短短的蜡烛,轻轻放入纸灯笼中,一抹温馨的暖光便透过灯笼纸隐隐照了出来,孩子们打上这种形状的灯笼,唱起祖辈流传下来的童谣,“照毛虫,照毛虫,照的毛虫害腚疼。针锥扎,麻线缝,看你害疼不害疼……”烛光摇曳中,老老少少正在坚守的,不仅仅是一份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正月十五点花灯,是元宵节特有的传统风俗,成洪山的家乡成家廒头村是一个传统鱼灯笼制作村,传统手艺制作的鱼灯笼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涛雒镇的元宵节与别的地方不太一样,这儿的元宵节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一连三天都要打灯笼,并有“收灯”之说,如果三天不刮风不下雨,便是收成之年。因此传有“头灯收芝麻,二灯收高粱,三灯收谷子”之说。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晨关注】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传统手艺薪火相传 今晚,鱼灯笼亮起来!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