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广播的魅力
  

管锡云
  儿时,感到收音机很奇妙:拉出天线,转动旋钮,里面就有说话和唱歌的声音。
  大约1970年前后,父亲从北京买回一台台式收音机,摆在家里的橱柜上,安上几节五号电池,就可以听了。当时很珍惜,找了一块绸子布,还有一个带有图案的手织物,分两层盖在收音机上。想听收音机了,先掀开两层遮盖布,扭开旋钮,就可以选择节目。当时主要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台,可听的内容也很单调,早晨六点半收听央广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上八点收听全国各地新闻联播节目,这两个节目还要重播。我记得还经常播放可以记录新闻的节目,就是有了重要新闻,播音员口播速度很慢,而且一句话播诵几遍,方便人们记录整理学习。我那时候十来岁,也跟着大人听新闻,了解了不少“文革”、批林批孔、反击右倾、援越抗美、外国政要来访等政治新闻,还有卫星上天、农业丰收、工业发展等新闻。娱乐节目极为单调,有革命样板戏选段,大约每半个小时为一个单元,轮流播出《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现代戏的唱段。每播一段,播音员先告诉听众唱段名称,比如:《打虎上山》,然后就播放《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这一唱段。还经常播放样板戏全剧;广播电台也播放歌曲,主要是红歌,还有当时公开放映的电影的插曲,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插曲等。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广播节目发生了很多变化,新闻节目报出播音员姓名,我就是那时知道央广夏青、方亮、林如、雅坤、虹云等著名播音员的;节目更加丰富,播出了大量新创作歌曲,如《祝酒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以及复映的“文革”之前老电影插曲,如《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的插曲;有了电影录音剪辑节目,把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故事片,剪辑到一个小时以内,配上解说播放,方便人们收听。我那时候对此很痴迷,反复听了电影《追捕》《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的录音;评书节目也很吸引人,特别是年龄稍大的,坐在小马扎上,定时听刘兰芳、袁阔成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等;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比赛实况转播也很时兴,宋世雄转播的体育比赛吸引了大批听众,他连珠炮式的声音很有魅力,郎平的绰号“铁榔头”从他口中传到无数人的耳朵;人们喜爱学习,广播电台的学习节目大受欢迎,我还跟着学了一段时间的英语,买了英语书,两天一次,既学单词语法,也跟着朗读;播音员的声调,也根据播出内容变软变柔,增加了亲和力,我常收听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的节目,这是对台节目,女播音员的声音很甜,很吸引人,我觉得台湾同胞一定很喜欢。
  城里人喜爱收音机,在农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收音机还不普及。为了让农民听到广播,国家大力兴办有线广播,还把通广播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那时的农村,有许多水泥杆或木杆,线路进入社员家,每户安装一个广播匣子挂在墙上,有拉绳开关,定时播放节目,拉开开关就可以听,主要是县、公社广播站的自办节目,还有转播中央台、省台的节目。我在农村上山下乡时,给县广播站投过新闻稿,可惜没有播出过。有线广播和电话是一个线路,县广播站播出节目的时候,村里就不能接打电话了。收入比较高的农户,也有购买收音机的,毕竟可收听的节目多些,但受通信信号的限制,收听质量远不如城市。
  电视机迅速普及,给广播电台带来压力。为了吸引听众,广播电台也在改进。广播歌曲点播、竞猜等应运而生,我没点播过歌曲,但有时候也躺在沙发上,收听点播节目,毕竟人们的爱好相通,别人喜爱的歌曲,许多我也爱听,而且点播歌曲者往往说出理由,挺有意思的。还有一些服务类节目,比如交通信息等,很适应听众需要。
  几十年过去了,尽管有电视机等其他手段,过去养成的听收音机的习惯,我一直保持着。只要开车外出,我就打开车载收音机,收听新闻或音乐。每天早晨和晚上六点半,固定收听央广的新闻报摘和联播节目。我这个习惯是不会改变的。同样,广播这个传播形式也是不会消失的。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海曲风】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广播的魅力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