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三代传承 沿用百年配方
他把猪头肉卖到全国各地
图片

  特约记者 刘明照
  寻找年味,不是城市,而是在农村。
  腊月里的莒县长岭镇小岭村村民徐德军的农家小院子,一排排玉米、一串串红辣椒;大人热火朝天地忙碌,还有孩子们沸腾的欢笑声、火红的灯笼和春联,年的味道扑面而来。
  进入腊月,51岁的徐德军,就格外忙碌,选材、进货、制作、销售……他16岁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猪头肉”,一转眼已30余年。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小岭村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的“猪头肉”专业村,全村400多户人家,有90多户都是“猪头肉”专业户,全村近一半的人员从事着与猪头肉加工、销售等相关的产业。每年秋冬季是加工制作“猪头肉”的旺季,这个时候如果你走进小岭村,空气中弥漫的都是“猪头肉”的香味。
凌晨三四点起床的创业者
  “每年从八月十五开始,天气转凉了,我们就开始做这种‘猪头肉’,有的地方也叫‘肴肉’,也有的地方叫‘肉冻’,现在叫‘盆肉’,咱这边农村传统叫法就是‘猪头肉’。”徐德军介绍,他和妻子在家里专业做“猪头肉”,每年从农历的八月底开始,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七八,不用赶集出摊,不用开店,也不用出去推销,坐在家里等待生意上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能卖出一万多盆“猪头肉”。
  “我从16岁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猪头肉’,那时候刚初中毕业,俺父亲在家里煮了‘猪头肉’,我就跟着他去赶集卖。当时还没有自行呢,推着独轮车。”徐德军介绍,他们家做卤“猪头肉”的生意,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他的爷爷当年就做“猪头肉”,后来把手艺传给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又把手艺传承给了他。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小岭村加工制作“猪头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是生意最火爆的时期。当年,莒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农村大集上,村里的小卖部、小超市里几乎全都在销售小岭村加工制作的“猪头肉”。
  “俺弟兄四个,都干这个生意,后来做得多了,不挣钱了,他们都改行干别的去了,只有我还是一直坚持着干。”徐德军介绍,2000年以后,卤“猪头肉”的生意就不大好干了,因为农村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在家里留守的多数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消费能力有限,所以不太好卖。只有在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生意才会好点。这些年来,不管生意好坏,他一直坚持做着这个手艺。
  “现在,俺庄里做‘猪头肉’的还有二十多户,那些人早就不干了。在家里这些做‘猪头肉’的都是年龄比较大了,最年轻的也和我差不多,年轻人没有干的。”徐德军说,这个活干起来很累人,他们两口子早上三四点钟就得起来忙活,洗猪头、烧锅炉、拆猪头、装盆、加汤等,这一套活下来,前前后后得忙活十几个小时。以前还得出去送货、购买原料等,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
  “俺做‘猪头肉’,使用的是新鲜的本地大猪头,一个得二三十斤,不用国外冷冻的进口猪头,猪头一冻了,就没有那个新鲜味了。挑选新鲜猪头,要在清水里泡两天,把残留在猪头里的血水泡出来,然后清洗,去掉残留的猪毛,再下到锅里用大火煮两个小时左右。”徐德军介绍,在大锅里煮猪头的时候,就在汤里加上配制好的花椒、桂皮,八角、香叶、生姜等十几种调味料,经过两个小时的熬煮,香料浸入猪头肉里,肉香味和料香味融合在一起,鲜香无比。
  “这个特制的大锅,一锅能煮三四百公斤猪头,最多的时候能煮五百多公斤猪头。”徐德军说,现在一天平均加工四百公斤左右的“猪头肉”,都是装在食品级的盒子里,或者是定做的不锈钢盆里,规格都是5公斤装。
互联网让“猪头肉”搭上销售快车道
  据徐德军介绍,以前做猪头肉,都是出去到饭店、超市推销,有时候还到农村大集上去卖,一年销售额仅卖三四十万元,这就算是销量比较大了。这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加上手机短视频持续火爆,也让“猪头肉”销售走上了快车道,他也不用出去推销了。很多客户把他制作“猪头肉”的过程拍下来,发到了网上,让他开始走红网络。去年,在生猪价格上涨,一公斤猪肉卖到60元的情况下,他的“猪头肉”生意也很火,去年一年销售额达了100多万元,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今年卖不到这么多了,我预计能卖到八九十万元就不错了。今年猪肉的价格低,虽然今年出货量比去年多,但是因为总体价格低,销售额赶不上去年了。”徐德军说,现在一天加工七八十盆“猪头肉”,基本上都是销售一空,很多都是客户定做的。有时候忙了,夫妻俩忙不过来,还得找上两三个人帮忙,最多的时候一天得制作一百多盆“猪头肉”。
  “来我这里订货的,很多都是老客户,有的是单位发福利,回头客比较多,全国各地都有。北京就有两三个大饭店,常年使用我做的‘猪头肉’,最远的地方卖到了新疆,南方卖到了海南的三亚,还卖到了新加坡呢。”徐德军介绍,从去年他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思路,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销售方式,猪头肉销量大大提高,客户来自天南海北,甚至走出了国门。
  “吃咱个传统口味‘猪头肉’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山东人,而且是咱莒县人比较多。河南三门峡的老乡把我拉到他们在河南的群里,现在在河南卖了也不少,东北的卖到了吉林的延吉。那天有个泰安的,先预订了两盒尝尝,说要是行的话,以后就多订一些分了吃。”徐德军说,因为销售思路的转变,让他尝到了网络带来的好处,不仅“猪头肉”的销量大增,同时他的名气也大大提升,很多省内外的吃货,以及美食主播,都慕名而来,让他感受到了网络力量的强大。
  “以前的时候,我每天晚上11点就得起来,开着三轮车去县城、沂水等周边批发市场送货,有时候还得去超市、村里的小卖部送货,那时候有的超市结账也不及时。从去年开始,直接不用出去送货了,坐在家里等生意上门就行了。”徐德军介绍,去年春节前,县电视台做了一期美食节目,从那往后就引起了网络美食主播的注意,今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名全国各地的美食主播来拍摄短视频,直接带动了他的销售,今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自己通过网络销售,就已卖了100多盆了。
带领更多的人走向致富路
  “猪头肉”卖得火,不仅仅引起全国各地美食主播的注意,还引来很多想创业的人的目光。前段时间,河南省一个青年在西安打工,他在网上看到徐德军制作“猪头肉”的视频后,就不远千里来到他的家里,想学习制作“猪头肉”的技术,回老家开店。徐德军告诉他说,学习制技术是可以的,但是还是得先考察好你们当地的市场,看看当地人是不是喜欢这种口味。因为一个地方的人一个口味,这是山东日照莒县当地的特产,河南当地人,不一定喜欢这个口味。
  “咱得和人家说清楚,学费不学费的先不说,得让人家学了这个技术挣到钱,如果挣不到钱的话,那还不如不学,耽误那个工夫干什么。”徐德军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人口味都不同。很多外地青年人看了视频后脑子一热,看着他卖得火,就想学制作技术,只看到了挣钱的一面,没看到吃苦受累的一面。现在本村的青年人都不愿意干,更不用说外地的青年人了。每天早上三点多起床干活,很多人就吃不了这个苦。
  自从小岭村的“猪头肉”在网上火爆出圈后,先后有北京、河南、江苏以及山东省内的吃货们前来尝鲜。前几天,一位来自泰安的青年人,拉着一位老人来到徐德军家,说是想看看加工制作现场,然后再买点“猪头肉”吃。原来,这位老人曾经在莒县工作生活过,当时吃习惯了“猪头肉”,后来回到家乡后,再也没有吃到正宗的莒县口味“猪头肉”了,他从手机上看到网友发的“猪头肉”视频后,就让儿子拉着他,通过手机导航直接找到了他的家门口。“那天,青岛的一个客户,也是直接导航到俺家门口,一次就买了30盒。河南的那个客户一次买了20盒。”徐德军介绍,这两年做出了名气后,生意相比以前好了很多,最大的改变就是不用出去卖了,不用辛苦的上超市、下饭店推销了,而是坐等客户上门,不用愁销路问题了。“冬天做‘猪头肉’,是带着汤的这种;到了夏天,我们就主要做那种干货,发往南方市场。一年四季闲不着。”徐德军说,常年不间断的加工制作销售“猪头肉”,一年用掉多少个猪头没有算过,但是一年能用掉1000多公斤大姜,2500多公斤大料。大姜、料、酱油、食用盐等各种调料的费用,一年就得五六万元。
  “现在有很多想学这个技术的,到现在我教出了十几个徒弟了,基本上都是本地的,咱莒县北边乡镇的比较多。”徐德军介绍,很多慕名而来想学技术的,他都非常欢迎,但是首先得让人家考察好当地的市场,不能盲目地去学习投资。再一个就是,那得真能吃苦才能行。本地出徒的十几个徒弟,现在做得都很好,通过常年做“猪头肉”,已经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日照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他把猪头肉卖到全国各地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