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它曾经是城市的一道文化风景 也是几代人不可缺失的文化记忆
那些年我们深爱的报刊亭(一)
  

全媒体记者 王娟 王蓓蓓
  一个个小小的路边亭,出售《读者》《青年文摘》《小说月刊》《知音》《故事会》《体坛周报》等各类报刊,兼售矿泉水、可乐等饮料……在互联网尚未兴起的时代,这些小亭子分布在日照人日常生活的大街小巷。老年人习惯去小区附近的报刊亭买上一份报纸,了解一天的大事小情;学生们总在放学后围着校门口的报刊亭挑选青春杂志,顺便买饮料零食;上班族在等公交之余,随手翻阅路边的报刊,有时也将报刊亭当做遮阳避雨的驿站……可以说,报刊亭已经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即使如今其功能逐渐被取代,它仍不失为城市曾经的一道文化风景,是几代人不可缺失的文化记忆。你和报刊亭又有怎样的故事?

是否还记得,你曾去百货大楼北门那家报刊亭买过杂志、打过电话
报刊亭主人:王熠桢
  说起位于老城区百货大楼附近的爱心助残报刊亭,时间要追朔到二十年前。2002年伴随着元旦的喜庆,这家由日照市残联和百货大楼联合承建的报刊亭开始营业。二十多年来,给顾客带来了阅读的快乐,也给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若说二十年爱心助残报刊亭的经营过程,最初橱窗内外摆满了《读者》《青年文摘》《小说月刊》《上海服饰》《知音》《家庭》《故事会》《体坛周报》《齐鲁晚报》《参考消息》《半岛都市报》以及香烟、饮料和公话等,还有当时很火爆的港城快讯。五平方米的报亭承载了一个残疾人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全部向往,随后生活也真的因经营报亭有了很大的改善。若没有报亭,没有平等、参与、共享的机会,就没有今天温饱有余的生活。
  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有趣的事,三个十多岁的男孩,每人凑一块钱,买一瓶三块钱的康师傅冰红茶,一人喝一口,其中有一个男孩喝了两口,另外两个小男孩就嚷嚷起来:你多喝一口。在推搡嬉戏中多喝了一口的男孩又把冰红茶洒了一身,然后拍着腿直喊可惜了,可惜了。有两个男生每人凑五毛钱买一支一块钱的雪糕,一人咬一口,结果另一个男孩没接住掉在地上,雪糕又捡不起来,气得直蹦跳。希望他们成年以后,依然能记得年少时共喝一瓶饮料,同吃一块雪糕的友谊。有的人每天买一份《齐鲁晚报》,有的人只翻阅头版头条新闻从来不买。记得有一位女客户每天都买一份《参考消息》,因为《参考消息》都是国内国际新闻,觉得她特别有深度有内涵。有一次问起来,她说想参加国考,了解当下时事政治,后来很长时间不见了,也不知道她考上了没有。
  公话的趣事也不少,那时候打公用电话一分钟一毛钱,隔着柜台的距离,总会无意中听到他们的内容,有报喜的、报忧的、谈恋爱的、有吵架摔了电话的,每天都有不重样的内容,形形色色无法细说。
  当初有一位十三四岁的学生每期都买《故事会》。二十年后,有一天他抱着孩子领着妻子路过报亭,对我说:阿姨你怎么还干着呀,我小时候每期都来你报亭买《故事会》。时光荏苒,我始终没能把眼前抱孩子的大男人和那个买《故事会》的少年联系在一起。真是时光一去不复返呀,时代在变化,人在成长,有一种恍若如梦的感觉。
  二十年的岁月,风雨兼程转瞬即逝,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信息的发达,报纸、杂志、公话都退出了市场,如今饮料也被一杯杯冬暖夏凉的奶茶所取代。一个回眸告别了所有的曾经,报刊亭是曾为无数人提供文化读物的场所,如今所剩无几,即使如今其功能逐渐被取代,它仍不失为城市曾经的一道文化风景,是一代人不可缺失的文化记忆。我想悄悄问一声:是否还记得,你曾去过百货大楼北门那家报刊亭买过杂志、打过电话?

谁会忘记生命中最美的那场雪与忙里偷闲的读书时光
“70后”圆圆
  有些记忆是需要载体的,而报刊亭,承载的是我心底最暖的那抹色。
  17岁的夏天,读高中,第一次离开老妈住进宿舍,开学的前两天非常兴奋,等到真的走进了学校,收拾好宿舍,走进教室,入目都是陌生的面孔,心底的忐忑一点点冒了出来。一直到军训的第二天,晚饭后一点时间,正在犹豫要不要回宿舍,一个男孩子气十足的小丫头蹦到我面前,很是自来熟地跟我说,走,我带你去个好地方。自此,小米同学正式走进我的生命中。而她带我去的那个好地方,就是学校西门超市旁边的报刊亭。此后的三年,每个不回家的周六下午,我们都会安静地坐在那里,看完喜欢的杂志,然后买一本新出的《读者》回到教室。报刊亭里卖书的阿姨已经记不清样子了,只记得她很温暖的笑。
  20岁的时候,到了北方的城市读大学,宿舍楼下就有一个报刊亭,但是那时候只是路过买杂志,却不会待在那里看书了。直到那个冬天的第一场雪的晚上,当窗外纷纷飘起大雪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了,一声尖叫将我们的目光引向窗外,然后,沉寂的校园立马热闹了起来。半个小时后,校园又重新恢复寂静,我们三个人不舍得上楼,突然一阵香味飘来,目光转过去,才发现,报刊亭灯还亮着,里面飘出了泡面的香气……然后,在这个北方城市的一个小报刊亭里,三个来自山东不同城市的妞就安静地看着雪,吃泡面。
  二三十年转眼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变了,很多人都散了,昔日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也都散落天涯,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那么一些画面,留在心底。每当心思翻转,夜不能寐;每当世事坎坷,眼泪滑落,是她们让我有力量擦干眼泪,对自己笑一笑,重新出发。翻开微信,群里发:还记得那个报刊亭吗?
  记得啊,谁会忘记生命中最美的那场大雪与最忙里偷闲的那段时光……

记忆中的报刊亭
“00后”行悟
  三两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在一个崭新报刊亭的庞大阴凉下欢快地蹦跳。小脸蛋儿上洋溢着惊喜的神情,仿佛不惜力似的,不知要戏耍到什么时候。报刊亭里新书的油墨味似乎能飘很远,引得赶路的人总要停一停脚步翻翻摆在亭子外侧的杂志和报纸。
  大概几年的光景,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报刊亭的西面,建起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学,旁边还有一个烧饼摊儿,报刊亭的功能又多样了起来。一到早晨,经常可以看见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到报刊亭前叫一张当天的晨报,又转身坐到旁边的马扎上,一目十行地打量着报刊,啃着烧饼,喝着豆腐脑儿,囫囵咽下去。每到傍晚,总会有三两个放学之后飞奔到报刊亭的小学生,倒出存钱罐里的钢镚,买上几样零食,就围成圈说笑、玩闹。对于孩子们来说,报刊亭就像百宝箱一般,引人向往。
  不知什么年月,报刊亭不再经常受到孩子们的青睐,成了老人们闲时叙旧的场所,烧饼摊儿不知什么原因迁到了别处,使得早晨的报刊亭清净了许多。到了夏日的傍晚,有不少老人踱着步走进报刊亭,随便拿一份儿刊物,蒲扇微微地扇动,摆上凳子坐下,享受夏日傍晚老报刊亭下的清凉。偶尔有三两个青年骑着自行车过来,挑选几本杂志刊物,然后又匆匆离去。
  时光缓缓流淌,又过了几年,报刊亭依然矗立在那里,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我来到报刊亭面前,昔日挂满了光鲜刊物,如今已经不再有杂志和报纸,更多的是香烟和饮料。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晨关注】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那些年我们深爱的报刊亭(一)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