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春暖花开又一年
郑建灵
  光阴的脚步溜到岁尾,年不急不缓,轻盈地踏着季节的韵律来了。
  有人说,年是那条红腰带,是长辈给的那个红包;有人说,年是红灯笼,年是那个春联;有人还说,年是声声的祈福,年是亲友聚会的微笑。年究竟是什么?
  光阴溜去,从吃顿豆腐就叫年,变迁到如今的天天十五月月年,年的味道淡化了没有?
  答案众说不一。老人盼年,盼的是能见到远方的儿女;小儿盼年,盼的是痛痛快快地玩个热火朝天;学生盼年,终于不在学校,不爱学习的可以率性地玩,爱学习的在哪里也一如既往。中年人的盼年,是忙年。
  自2020年,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武汉,封控,驰援,牵动着亿万万人的心弦。“每一个人都是好样的”。宅守,就是为防疫做贡献,是的,每个人做到了,疫情最终也得到了遏制。可病毒又零零散散地扩散,为防止病毒蔓延,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防疫措施,口罩遮面的熙攘人群,处处还是忙年的景象。
  时代不同,忙的含义又不同。
  儿时,农村妇女进入腊月,就开始忙年。首先,烙煎饼,几乎两天一顿,一摞一摞的煎饼,一直吃到过了正月,甚至二月,谁家正月烙煎饼,会被人取笑,不勤快的帽子会扣在头上。其次,就是推碾、倒臼,糕面粉、芝麻盐、辣椒面;捞小麦,磨面粉,挑选黄豆,做豆腐。空闲时间,还得做手工活,缝制全家人的衣服。
  过了腊月二十三,大扫除、洗衣服、做豆腐、蒸饽饽,一系列的忙活,那个忙年,不知疲惫,不亦乐乎。忙到除夕,迎来初一,之后再招待客人。最闲的是正月初
  一,是一年的“耍日子”。这天,除了做点饭外,啥也不做,妇女们相互串门,相互聊天,真是聊个痛快。
  机器年代,农村妇女进入腊月,终于不为磨面粉排队着急了。小麦可以兑换面粉,煎饼也不再是腊月烙,而是提前了。她们忙碌着赶集,基本赶了上集去下集。凡是过年用到的东西,她们可以买卖。譬如,拿着自家吃不了的小米、鸡蛋、花生、栗子、红栆等等,卖了,可以去置换年货。
  新时代的农村妇女,白天,她们不但忙着赶集、逛商店,置办需要的年货;晚上,还忙着另一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参加了村里的广场舞等各类艺术群体活动。从村里到乡镇层层筛选,再到县里,到市里表演。她们相互聚集到一起,可以更多地交流。有人说,初一不再在家做饭了,去饭店吃团圆饭,霎时,引来叽叽喳喳的话题。她们在一起不仅学会了网购、网上购票、拍抖音,还从网上学做异乡风味的菜,让全家人品尝异地菜的味道。
  红红春联送走了除夕,家家户户一声“过年了”,迎来春的喜悦与祝福,再延续老一辈遗留下的风俗。初一,给亲朋拜年,再串门聊天。接下来,自初二,或出门,或在家招待客人。
  人世间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见到久别的亲人,刹那,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无论相隔多少年,一见面,笑意洋溢满脸,装满心的万般牵念,顷刻间抛得无影无踪。说不完的话儿,聊不完的呱,落满一屋喜洋洋,尽管彼此的容颜已改,不变的依旧是亲情的味道。
  人世间的最热闹的莫过亲人团聚的场面,无论做多少菜,哪怕只一汤,两个盘,为的都是那一个“亲”字。招待远近的客人,哪怕一壶茶的时间,一顿饭的工夫,忙碌,身体虽然累,有味却是心欢。
  当今的过年,客人总是说,少做点,不在乎吃,不在乎做多少,但主人依旧不改那热情好客的习惯。总是尽最大可能做客人没有吃过的菜,那不仅仅是一道菜的味道,炒的是真情实意,盛满热情,袅绕欢喜的味道,是打不散的亲情味道。
  过去的年,热闹莫过于村庄邀来踩高跷的演出队,村里村外的人,口口相传。自早翘首企盼踩着高跷进村的热闹队伍,锣鼓手一进村,习惯成自然的动作,使劲地敲锣鼓,“铿锵,铿锵”喧闹在村庄的上空,宣布踩高跷队伍来了。看表演的人寻着锣鼓声呼啦啦地前来。高跷队踩到哪里,哪里喧嚷的人们队列大街两旁,喜洋洋的心绪、热闹非凡的气氛,洒满在大街小巷。如果哪个村庄再请个唱戏的剧团,远近方圆十五里的村庄,消息不胫而走,黑压压的人群围拢戏场。远处看戏的人,哪怕看不到正面,听不到一句台词,过后,逢人相互询问,去过的人也兴高采烈地说:“我去某某村听戏了,你去了没有?”如果对方摇头,脱口而出遗憾的话语:“可惜了,你咋不去呢?明年还不知道来唱什么戏呢?
  如今,村里人自发组织的民间高跷队伍、地方戏曲、舞狮、耍龙灯、猜灯谜、观灯,在乡镇相继展开,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年就这么延续着。年还是年,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年是物质与精神都丰富的年,每一杯酒都装着吉祥如意,散发醇厚的亲情味道;每一道菜,都萦绕着喜洋洋的欢乐。年是一首首悠扬动听的歌,年是一行行韵味律动的
  诗,年是一阙阙幸福美满的词。
古城·中国年
朱全吉
古城,将盛满红酒的金杯举向中国年敲响开运鼓。圣手握着十足的方言
  倒出汩汩开心的瞬间福字盈满每条街道盛开成为幸福期待
  非遗文化垒起的市集将糖画、剪纸、香囊、布艺老虎、雕刻、吹
  糖人,陶笛一一摆布在拥挤的人群中攒动
  另有大型糖球会牵引着味蕾与心魂
民族的演艺,串烧出特色之光如同抚慰人心的冬日暖阳把古城装扮成闪耀的语言
  让幸福感在心脏中跳跃
  三千年的波光粼粼永不磨灭它闪耀,沿着厚重的莒字奔流不息
回乡
李麦冬
  相似的道路相似的树木似分行排列的缄默沿经一个又一个村庄
  路途延伸着亲情深处的记忆逐渐苏醒多少道的转弯或直行
  只为抵达那份
  相见时的欢慰
  看,近了依然流淌在童年里的河昔年的路,新筑的桥
  努力辨认回想
  浮世般的影绰
  渐次明晰
  几位迎面走来却叫不出名字的人以及青石板上拓落过足印
  却再也回不来的身影
有些过往原路返回有些在晨昏的风里
  不知去向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日照作家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无标题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