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红色研学 一心向党
  

牟虹
  在菡萏吐蕊、骄阳似火的八月,我们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启神圣的红色研学之旅。
  汽车奔驰在秦川大地上,看着路旁偶尔显现的窑洞,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秦腔,欣赏着窗外波澜壮阔的黄河,我们心潮澎湃,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从火热的战争年代到解放初的新中国建设再到今天迈入新时代,革命老区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发建设,在太行山脉、秦岭的崇山峻岭间凿洞架桥,在巍峨的群山之间架设了一道道高速公路,铺设了一条条高铁轨道,使“天堑变通途”。当汽车穿过纵深的深山隧道、走过峡谷之上的高架桥,穿行在壁立万仞、沟壑纵横的太行山脉之中时,我们不禁感慨工程的浩大,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路途遥远,五天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在这紧张、热烈、兴奋的红色研学旅途中我们跨越了陕西、山西、河南三个省份,去了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枣园、杨家岭、梁家河、谷文昌生平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红旗渠等七个学习点,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洗礼,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登上宝塔山,站在宝塔下俯瞰延安城,看到三山之中流淌着两条河,延安城就在这个优美的峡谷中静立了几百年,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是全国的政治心脏,吸引了全国众多的热血青年来此参加革命,那时有一句话在进步青年之间广为传播———“我们去延安”。今天我们终于也沿着革命前辈走过的路来到了这里——— 梦中的延安。
  经过建国后七十年的沧桑巨变,延安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城镇变成了今天高楼耸立、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兴城市。有浓郁陕北风的老城,也有马路宽敞的新城,不管在哪里居住延安的建筑总会带有“窑洞”的元素,很多楼房的单元门都设计成窑洞的形状,体现了陕北人民浓浓的“窑洞情怀”。
  抚今追昔,我们感慨岁月的流逝、革命的不易。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起抗争,一条条指令、一道道电波就是从这座小城发出,走向全国,全世界。
  走下宝塔山我们参观了爱国红色教育一号基地———“延安革命纪念馆”。在这个国家级革命纪念馆里我们瞻仰了大批珍贵的革命文物、历史图片和生动的塑像,重温了党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走进了那个激情澎湃、战天斗地的火热年代。
  跟着讲解员走完全程,了解了中国近代、现代革命史,看到艰苦岁月中令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塑像中有一个场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和妈妈、奶奶在纺线,说她是当时年龄最小的纺织能手,纺出的纱线给八路军叔叔做衣服。
  我们在纪念馆里深入学习了“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直到今天仍闪耀着熠熠光辉,指导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在王家坪和枣园,我们参观了中央军委、八路军总司令部,瞻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家的故居。坐在军委礼堂的木凳上,站在军旗、党旗下,我的脑海里闪过一幅幅革命的画卷,好像自己走进历史,穿越到了那段洋溢革命激情的岁月……
  枣园很大,种了很多枣树,有的枣树有几搂粗。那些拙朴的窑洞、斑驳的青石板路、光滑的棋桌石凳、茂盛的枣树,默默地叙说着那段红色的往事。
  在杨家岭,我们想起了小学时学到的课文———《杨家岭的早晨》。清脆的鸟鸣、高低不平的青石路、凉爽的晨风、灿烂的阳光,一切都充满了生机,让人喜欢上了这个清爽、美丽的园子。我们参观了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作为一名教师,我对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仔细地瞻仰那些文物、照片。当看到一张张文学大师的照片时,我的眼里浸润着泪水,“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们追随着中国共产党来到延安,把文化的种子播向全国,影响了几代人。
  从历史走进新时代,我们的红色研学的脚步也跨进了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生活了七年的地方。我们参观了习总书记住过的窑洞、他们开办的供销社、食堂、沼气池,为习总书记开拓创新、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精神所感动。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凡事只要肯动脑筋,敢于啃“硬骨头”,心中装着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把工作推向前。
  离开延安我们一路向东,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道道峡谷,穿越了许多隧道,终于来到了太行山脚下,走进河南红色学习点,参观了谷文昌生平纪念馆和扁担精神纪念馆。
  谷文昌是一个普通的县委书记,他不怕困难、咬牙坚持带领福建人民治沙植树、建设新生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习总书记说:“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谷书记带领当地干部践行了这一诺言,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了福建人民,为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着。
  “扁担精神纪念馆”坐落在石板岩乡,在美丽的太行山大峡谷中。建国初期这里交通闭塞,地势险峻、土地贫瘠,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为了解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困难,一支由共产党员组成的“石板岩基层供销合作社扁担队”诞生了,一根小小的扁担一头挑起的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一头挑起的是百姓的生活。不管干部还是普通党员,他们出门开会办事时总要带一根扁担,把百姓的山货带出去,把大家的生活用品带进来,爬山过河,攀过一道道陡峭的山崖,涉过一条条激流险滩,蜿蜒的羊肠小道上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为民服务歌。
  红色之旅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被称为是“人工天河、当代的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在这里我不禁想起电影《哪吒》里的一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林县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太行山脉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用一锤一钎苦干十年,建成了盘绕林虑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这是人类的奇迹,是中国水利史的奇迹,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新中国奋斗史。
  看着纪念墙上那一个个为修渠牺牲的年轻的名字,我的眼睛湿润了。他们本应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但为了千万个林县老百姓世世代代幸福的生活,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县人民不会忘了他们,中华民族不会忘了他们。
  带着极大的震撼我们满载而归,在返程的车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生活在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理应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一心一意为学生,全身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为国家的教育大业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一路向西,找寻革命圣地精神;
  回归工作,追寻教育理想;
  学前辈争朝夕,我们踏歌而行;
  献身杏坛无怨无悔,我们奔跑在教育之路上!
  作者简介:牟虹,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老师。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3 版:日照作家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红色研学 一心向党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