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血洒丝山 浩气长存
——记模范共产党员尹仲岩烈士

  辛崇法
  尹仲岩,原名尹盛嶟,今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山街道夹仓二村人,生于1920年。他出生时就没有右手,由于先天不足,体质很弱,父母很担心他的出世和成人,在6岁那年为他收养了一门童养媳,并经常教育他要好好读书。
  他自幼十分懂事,对旧社会剥削阶级怀有强烈的仇恨,又饱经了童年时代体弱多病、单臂带来行走、吃饭、干活等种种活动上的困难,他暗下决心刻苦学习,立志成为在社会上有用的人。
  1929年,他入夹仓小学就读,由于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无下顿,有时放学回家吃不上饭,但从不闹性子耍脾气。因交不上学费,他曾被学校责令退学,母亲四处借钱。因其学习成绩优良,深得老师的同情,又让他返校继续读书。
  他1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因忧虑过分而患了疯呆病,这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生活更加贫困。父亲去世后,胞兄尹昆生和嫂嫂徐家兰,遵照父亲临终前的嘱托,继续供他求学成才。
  贫困的家境,残疾的身体,使他养成了刻苦学习的坚强意志。在课堂上他认真听讲,熟读课文,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他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严守校规,老师称赞,学生敬佩,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然而,他的学习并不一帆风顺,尤其写字时,他没有右手,只好用左手练习写字。起初,有的同学讥笑他,自己也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怕写不好,让人家笑话。于是,不论在课外时间还是上学往返的路上,甚至连吃饭、睡觉时,他都在想怎样写好字。每当睡觉前,他都要把刚学到的字,用左手指在肚皮上画几遍。经过艰苦磨练,他终于写出了工整秀丽的字,并且写得又快又好,还学会了写毛笔字。
  1934年,尹仲岩小学毕业,家中无力供他升中学,便辍学在家,他仍孜孜不倦地自学,并设法找到不少有进步意义的书籍,还借给他要好的同学牟楚民阅读。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登上奎山顶峰,眺望大海,羡慕船只来去自如,向往早日挣脱黑暗社会的羁绊。
  1935年春,尹仲岩到夹仓北门外的尹家祠堂读私塾,主要读《古文观止》和诗词等。当时,他曾作过一篇题为《振兴中华》的文章,文中说:“必须内除土豪劣绅,外除列强,才能拯救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深受老师王新民的赞许,并成为他的爱徒。
  1935年秋,尹仲岩考入日照县立中学,在高燮宸和刘德炎等进步教师的教育影响下,使其树立起奋发图强的爱国思想。时值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全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地抗日爱国运动,特别是在爱国学生中表现的更为激烈。面对国家的存亡,他心急如焚。据他的同学牟楚民回忆,期间,尹仲岩除学习基本课程外,还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使他更加懂得了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他下决心追求革命真理,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和牟楚民经常利用节假日和回家之便,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和募捐活动。并组织本村的十多个青年、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晚间在夹仓的大街小巷张贴标语和传单,宣传抗日,唤起群众,进行抗日救国活动。
  1939年,在日寇大举侵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毅然离开家乡,参加了革命队伍。先是任日照县涛雒区青年救国会会长,后又任涛雒区委宣传委员,他对党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安危。他经常只身深入敌占区,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有时他还将党的机密文件和宣传资料贴身捆藏,冒着生命危险,躲过城门伪军的严密搜查,带给夹仓地下工作的同志传阅。
  1941年,日本侵略军以5万重兵用所谓“铁壁合围”战术大举“扫荡”沂蒙山区。驻日照的日、伪军也四处“讨伐”,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尹仲岩遵照党的指示,积极投入对敌斗争,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救国的群众团体。1942年,由于他工作过度劳累,经常失眠,加之生活不好,染上了“黑热病”,他抱病坚持党的工作,直到病得难以行走了,他才勉强养病治疗。即使在治病期间,仍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文件,为了团结抗日,他不顾个人安危,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兄长看到日日消瘦的弟弟,心里非常难过。为了帮助弟弟治病,他卖掉了家中的九分地,以卖得的钱给他拿药、打针和保养身体。病愈后,他立即回到工作岗位,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不久,党组织调他到莒临边地区的板泉(今属莒南县)一带做党的地下工作,后任板泉区区委书记。之后,又调到滨海地委宣传部工作。
  1945年5月,他由滨海地委调到日照县委任宣传部长。时值日本法西斯濒临灭亡之际,作最后垂死挣扎,敌伪为建立沿海防御体系,集中海陆空近万人,大举“扫荡”滨海地区。他日夜奔波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仍坚持独裁、内战和卖国方针。为打败美蒋反动派,保卫抗日胜利果实,尹仲岩又积极投入反奸诉苦和土地改革运动。在斗争中,他认真贯彻上级指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向封建势力宣战,实现“耕者有其田”,凡是他所到的村庄,在他的宣传发动下,土改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圆满地完成了县委交给他的工作任务。
  尹仲岩还非常关心党的教育事业,在他任宣传部长期间,经常利用教师集训和会议时机,给教师们作形势报告,和教师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宣传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启发教师的爱国热情,使他和教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尹仲岩对革命工作有着强烈的革命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但他心里唯独没有自己,对家庭总是无暇顾及。他结婚后,很少回家探亲,有时为执行一项任务,即是路过家门口也难得踏进去看望一下。
  1947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我解放区。8月30日(农历7月15日)侵占了日照城、石臼所、十里铺一线。与此同时,还乡团匪徒在国民党县长王殿宣、县党部书记尹铭三等人的带领下,从青岛窜到石臼所,与国民党军队乌合在一起,对日照县人民进行了疯狂的反革命报复,制造了一起起惨绝人寰的血案。
  当时,尹仲岩正在土改较落后的城北区沙沟乡,一面带领群众进行土改运动;一面带领民兵坚持自卫立场,坚决反击国民党的进攻。当还乡团匪徒控制河山,进而攻占两城后,全区形成了被敌人包围的态势。为保卫人民生命的安全,他组织干部、民兵带领一部分群众迅速转移出来,但大部分群众还处在包围之中。这时,丝山周围的特务、地主也乘机威胁群众,散布“变天”。在紧急关头,尹仲岩不畏艰险,亲自带领干部、民兵插入敌占区,反特、反倒算,坚持对敌斗争。
  9月5日上午,尹仲岩在大沙沟南岭的窝落子观察敌人动向,不料,“把棍子队长”刘嘉山一伙从丝山顶上往下走,与我区武工队突然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保存有生力量和打击敌人,我武工队迅速向有利地形转移。此时,尹仲岩已和武工队失去联系,他觉察到情况危急,也同时转移。在转移中,尹仲岩被敌人发现,不幸被捕。
  尹仲岩被捕后,在敌人的暴刑面前,他宁愿牺牲,也决不向敌人屈服。敌人便用绳子绑着他的脚和胸部,用扁担抬着向丝山顶走去。匪徒们残酷地折磨他,走几步就将他向地上猛地一摔,本来就已体弱多病的尹仲岩几次昏迷过去。
  敌人将尹仲岩抬到丝山顶后,见他已昏迷,便用凉水喷醒。敌人对其他被捕的干部、民兵也轮番审讯,吊打非刑。尹仲岩在敌人的酷刑下,面无惧色,毫不动摇,严厉痛斥敌人的暴行。他这种临危不惧,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使这群乌合之众胆颤心惊。匪徒们在慌忙逃窜时,怕尹仲岩不死,又向他血肉模糊的躯体打了数枪。尹仲岩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时年27岁。
  尹仲岩牺牲后,中共日照县委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县委书记牟景途致悼词。中共滨海地委也作出决定,追认尹仲岩同志为模范共产党员,并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向他学习,尹仲岩烈士的英雄事迹在日照县和滨海地区广泛传颂。1959年11月1日,中共日照县委决定将尹仲岩烈士的骨骸由夹仓移于日照烈士陵园,并立碑刻铭,碑的正面镌刻着“无产阶级战士尹仲岩烈士精神永存!”
  尹仲岩牺牲70多年来,每当我们登临丝山,或在远处举目眺望,不禁联想到这位铮铮铁骨、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革命烈士,他像丝山顶上的一株傲然屹立的青松,也留给人们永远的怀念和记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1 版:文化】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血洒丝山 浩气长存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