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写春联

  李希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蕴含着中华民族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而写春联就成了一项绵延千古的中华文化传统。
  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村里人无论生活多窘迫,都会买来几大张红纸,找会写春联者写成一副副春联,贴于门庭。生活的拮据显得那几毛钱一张的红纸格外珍贵,每次父亲都是根据家中房间的布局和大门小门的数量,思忖再三,用小刀将红纸裁得恰到好处,决不浪费一丁点儿,就像为捉襟见肘的日子精打细算一样。父亲将精心裁好的大大小小的红纸摞在一起,卷成筒,用细绳捆好,差我送到大伯家。那时我们村会写春联的只有两三个人,当教师的大伯就是其中之一。大伯写得一手好字,去找他写春联的络绎不绝,有时案头的纸筒堆得像小山。除夕前的几天,大伯从早写到晚,乐此不疲。那支古老的毛笔在大伯的手中挥洒自如,左旋右转,上起下伏,如行云流水,笔端行处就现出一串串飘着墨香、灵动的文字,让人赏心悦目,有时我能在一边静静地看上很久,竟然忘记了回家。大伯总是先人后己,我们两家的春联都是等到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才能写好。每到这时,母亲就对我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会写春联,那样就能减轻大伯的负担了。
  待到除夕那天,人们早早起床,烧纸放鞭炮,迎接新年。随后,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吃完早饭,就开始张罗着贴春联。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养猪养牲口,必不可少的一联就是“六畜兴旺”,人们将它贴到牲畜圈里,祈求猪牛羊马驴骡的茁壮。有一年,村里有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因为不识字,竟然将“六畜兴旺”贴到了炕头上,酿成了大笑话。物质生活的匮乏,让人们天天盼望着物品的丰盈,所以那时“粮食满仓”“吉庆有余”之类的春联居多。家中所有的大物件,如:手推车、三屉桌、面缸、油坛等等,都贴上“酉”字,预示着啥都不缺。那崭新的红艳艳的春联,瞬间扮靓了每个门庭,整个村子都焕然一新,为清贫简朴的生活凭添了几分喜庆和生机,年就真正到来了。
  有了母亲的期望,等我上到小学五年级时,学校开设了书法课,我学得特别认真,可是不知啥原因,只学了几节课就被叫停了。直到我初中毕业,考上中专那年寒假,大伯去世了,再也不能为我们写春联了。于是在母亲的怂恿下,我被赶着鸭子上架,硬着头皮找出毛笔,参照弟弟的《寒假生活》里的春联集锦,像小学生临摩一样,工工整整地写了几副春联,那笨拙的笔法却得到了母亲的赞赏,我非常开心。时值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人们盼望的是增加收入,所以春联的内容多以“勤劳持家”“发家致富”之类居多。
  等我参加工作后,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人们的腰包鼓了,生活节奏也加快了,一切都讲究速成。这时,市场上出现了印刷春联,只要印刷机一开,一会儿工夫,就能印出一模一样的上千副春联。省却了买纸、裁纸、求人写等环节,印刷春联成为人们的首选。每当春节来临,大集上、商店里到处都摆满了印刷春联,琳琅满目。油光红亮的底色上印着大大的油漆字,乍一看,确实高大上,但是它的内容单一,来回就是那几句上下联,而且没有跌宕起伏的笔法,那字就缺少了灵动。不知怎的,贴着没有了墨香的春联,再也感觉不到原来那浓浓的年味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各类普及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写春联就是其中之一。每年春节前夕,社会各界都组织开展为老百姓写春联送祝福活动。在乡村大集上,书画家们一字排开,在大红的纸上挥毫泼墨,浓浓的墨香在集市上氤氲,红红的春联映着人们灿烂的笑脸,成为乡村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几个书画爱好者,在业余时间也参与到居民小区组织的写春联送祝福活动,我们满含深情地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诠释为新春的祝福,写成一副副凝聚着情感的春联,虽然我对自己写的字不甚满意,但是只要带着墨香就成了居民们的抢手货,每次都是一扫而光。新的时代,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丰收的人们,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春联内容,丰富多彩,有感党恩祝福祖国的,有传承良好家风的,有祈盼平安健康的,还有歌颂山河之美的等等。手写春联又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那久违的 年 味 似 乎 也 越 来 越浓了。
  春联承载着时代的印记,折射出每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写春联就是将这份期盼,一年年地得以定格于门庭,让人们在每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满怀希冀地迎接又 一 个 春天 的 到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2 版:日照作家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写春联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