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科举制诞生前古代考试有多难?

  每年的6月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考试季,高考、中考,都集中在6月里。各种考试的接踵而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也会为这些考试保驾护航。古往今来,想要在大范围的考试选拔中脱颖而出,都是相当难的。说到古代考试制度,人们一般会想到科举制。其实,流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其难度也丝毫不亚于科举制。
  经过演变,这一制度从“以德取人”“以名取人”逐步过渡到“以文取人”,从个人举荐逐渐变为统一考试。
科目难 偏重经术道德
  自西汉时确立的察举制,历经东汉、魏晋和南北朝,至隋朝被科举制取代。西汉高帝时推行察举后,经过文景武三朝不断完善修改,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渐有了较为完备的考察科目,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四科”,即:孝廉、贤良、秀才、异科。
  孝廉即具备孝行之民、较为廉洁的吏,东汉时合二为一统称为孝廉;贤良、秀才大致如字面意思,以考察儒学修养和道德品行为主。异科则是考察天文、历法、理财、治水、粮廪等方面的才能。可以说,早期察举偏重考察经术和道德,而对政府运作所需要的技能考察相对较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并非那个时代不重视技术人才,这是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汉朝独尊儒术,在其成为统治者采纳的政治理论之后,选拔官员也就按照儒家要求的标准来施行。
  然而一味只以五经为内容察举人才,会不会导致人才队伍技能弱化呢?答案是肯定的。两汉时代一直在同步推行文法之吏的察举,推出过“明先王之术”“明阴阳灾异”“治狱平”等专业技能类的科目,选拔一定数量的吏以应付政府运转之需。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突发奇想地推出一系列新科目,诸如天文、历算、钟律、方术、本草等,各地一下子举荐上来数千人,创下两汉察举之最。后来刘秀再造刘汉,王莽的一些做法改头换面保留了一些,像察举科目中的阴阳学、天官历算、律法等,都沿袭下来。
名额少 20万人举1人
  根据察举制,被察举者绝大多数可出仕做官,因其出路好,入选就非常难。
  首先难在名额太少。西汉起初每郡国每年察举2人。西汉郡国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增多,汉平帝时最多,共有103个。以此粗略算之,全国每年察举者才206人。不仅少,还不公平。各郡国之间人口分布不均衡,像汝南郡多达259.6万人,而江夏郡只有21.9万人,察举名额却都是2人。东汉后来做出调整,按人头来,每20万人每年察举1人,不满20万人的小郡每两年察举 1人,少于10万人的袖珍郡每三年察举1人。又对边疆地区予以照顾,边郡少于5万人的三年举1人,不到10万人的两年举1人,10万人以上每年可举1人。即使按这个比例来算,东汉人口峰值约5000万人,察举人数约250人至300人之间。20万人挑一个,可谓竞争激烈。
  其次难在选拔方式。察举的实施者称之为举主,一般由三公九卿诸署长官,以及郡守等高级官员充任,选拔方式以平时了解、当面谈话等为主。这意味着普通人想要进入举主的视线,要么平素非常有德有才,声名远播,才能引起高官显贵的注意。否则,就算满腹经纶也难免终生埋没。
  为了使察举有据可依,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下诏明确四条具体标准: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是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是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不过顶层设计是好的,具体运用时,皇帝不可能一直关注到基层,察举实际选拔多由郡县守吏操作,靠印象取人、靠关系察举者比比皆是。
舞弊多 考试制度防腐败
  两汉时平民子弟受限于名额和方式的限制,本就万难被察举,遗珠于野是常态。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士族阶层极大发展,儒学暂时落入低潮,以九品官人法为标志的品评制度异军突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察举的资格被高门士族基本垄断。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了问题,便着手进行改革。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察举制受世族豪强影响,徇私舞弊、贵官相托,察举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四世三公、三世三公等官僚世家屡屡出现。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员挺身而出反对察举作弊,险些付出生命代价。
  比如河东郡守史弼,断然拒绝中常侍侯览的请托,坚决捍卫察举制“选士报国”的根本原则。侯览恼羞成怒,勾结司隶校尉、廷尉等高官,把史弼打入死牢。幸亏一位叫魏劭的孝廉感念史弼正直,变卖家产筹资贿赂侯览,才算免去史弼死罪。
  这一极端事件是东汉中期察举制弊端的一次大爆发,使汉廷不得不做出调整。尚书令左雄上书请变革察举制,核心政策有二:一是设定年龄限制,察举对象一般要年满四十。二是建立考试制度,“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意即儒生察举要考试经学,文吏则考试奏章律令方面的技能。
  察举制在南北朝也陆续有一些改制,但方向愈来愈明晰。以德取人、以名取人因为主观性太强而渐居次要,以文取人、以能取人逐渐吃重,尤其是以文取人在南北朝得到重视,南朝建立了策试、考试制度,举士选官的程序越来越严密,考试方向越来越偏重于实务和文才,已经是科举制的雏形了。(北京晚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3 版:旧闻新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科举制诞生前古代考试有多难?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