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除了气温骤降,连燥感也跟着升级,嗓子疼、嘴角烂、便秘等上火现象似乎更严重。
明明天冷了,为什么上火的人反而多了?
专家提醒冬天容易上的几种“火”,并教你科学败火方法。
天气越冷,越要警惕上火
提起上火,人们最先想到的症状就是眼干喉痛、鼻干出血等。实际上,上火在中、西医的描述范围有所差异。
现代医学中,上火即炎症反应,比如眼睛肿痛、咽喉肿痛等;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将“火热”分为两种:
外火:由人体感受外界火热引发。比如,给火热旺盛体质的人过度穿衣盖被,过度补充茸、红参、桂圆等热性补品,导致上火。
内火:人体内生之火,常见的是情生火、食生火。怒气、忧郁、思虑、紧张这些情绪积压太久均可引起上火;饮食结构失衡、暴饮暴食是导致“食火”的原因。
冬天之所以更容易上火,和以下原因有关:
冬天气温低,人体出汗少且户外活动减少,代谢物的排出也相对较少;
在饮食上,人们多会选择火锅、羊肉等肥甘厚味食物。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体内痰湿内生,大便不通,气血不畅,郁而化热,出现上火表现。
冬天最容易上3种“火”
冬天人们更加注重防寒保暖,但在御寒的同时,如果不注意适度,就有可能走向反面,诱发上火。
烘出来的“燥火”
冬季气候干燥,北方冬天有暖气,南方有空调,还有些人会使用电褥子、电暖气等,这些方式都可能加重室内干燥程度。
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就会出现“燥火”的表现,如嘴唇干裂、咽喉干燥、口渴欲饮等,严重时还有干咳。
吃出来的“湿火”
为了御寒,很多人喜欢吃火锅、羊肉等食物,肥甘厚味摄入过多时,脾胃因运化不良就会生湿热,即“湿火”。
表现为口黏口苦、胃脘胀满、食欲不佳、舌苔黄腻、小便发黄、大便不畅等。
冻出来的“寒包火”
一些人发现自己上火了,就想靠少穿衣服的方法来降火。实际上,上火需要在体内疏散、清解,如果靠外面的寒气来去火,反而容易形成另一个病证——寒包火。
寒包火有两种表现形式:
感冒:这是急性表现,可能出现发热怕冷、咽喉肿痛等。
慢性上火:身体老感觉怕冷、手脚凉,同时又经常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脸上起痘等。
不同类型的“火”,要这样“败”
上火的表现多样,以人体头面部位多见。诊断上火的标准需要具备1个主症(头面部症状)或2个次症(至少1个头面部症状)。
主症:牙龈肿痛、咽喉肿痛、口臭口苦、口舌溃疡、眼红干涩;
次症:口角糜烂、眼屎增多、口渴舌痛、鼻干出血、便秘尿黄、心烦暴躁、多食易饥饿、痔疮发作等。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以上提到的症状多以实火为主。
还有一部分体质虚弱的人常年作息紊乱、熬夜透支、过度脑力工作,或因疾病特殊用药,发生虚火,常表现为低热、手足心热、口干盗汗、舌干红无舌苔,属于阴虚火旺。
从中医角度讲,冬季上火,多是由于饮食不当所致。按照“火”的虚实类型,可以搭配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降火。
在冬天,建议做到以下几点避免上火:
喝汤:每周喝2—3次银耳莲子汤、银耳百合汤或绿豆汤,天气若过于干燥,还可以吃些梨、莲藕、芋头,以润燥降火。
冬令进补,可以适当吃些羊肉萝卜汤,白萝卜是凉性的,羊肉是温补的,这样一综合就不偏不倚,既能起到补的作用,而且不上火。
多吃蔬果:天冷时,人的食欲大增,自制力较差者会不自觉吃多,以至于超出脾胃运化的能力,随着积攒增多也会导致上火。
这种情况,通过清淡饮食、多喝水、多吃蔬果等办法就可快速缓解。
需要提醒的是,上火时不建议自行吃清热解毒的药物,例如金银花、薄荷、黄连等。
这些药物寒性较大,不清楚自身的体质下贸然使用,反而会损伤阴精或阳气,导致阴阳平衡失调,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