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想象出来的动物,直到唐宋时期,龙究竟长什么样,说法仍纷纭:大则几十丈,小则如狗,柳宗元称它“一身三头”……
龙是潜入我们集体认知中的一个谜。人人都知道它,但它来自何方、真实形象如何、是否实存、为何大家都相信、怎样成了我们民族的象征……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刘邦最早称“龙子”
中国龙的历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
1994年,在辽宁省阜新市查海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出土石块堆塑的“查海龙”,长约19.7米,距今8000年。此前已在河南濮阳出土蚌壳堆塑龙、湖北黄梅焦墩出土河卵石堆塑龙。可见,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龙崇拜。
龙长什么样,说法颇多。据学者梅山瑛在《〈山海经〉中的“龙”词汇研究》钩沉,可分四期:烛龙期、夔龙期、应龙期和黄龙期。
烛龙较早,传说是钟山之神,又称烛阴、烛九阴等。据《山海经》,它“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其源三说,即太阳说、火神祝融说和极光说。烛龙生于北方,极暗时才见,极光说较有说服力。
夔龙自商周至秦汉,一足二爪,原型或是湾鳄或巨蜥。当时的青铜器上,夔龙纹呈“张口、卷尾的长条形”“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
应龙最早见于商周,秦代被重视,汉代大盛,延续到隋唐。应龙有翅,足为三爪,被认为是掌管雨水的神物,曾助黄帝战胜蚩尤,是大禹治水时的英雄,亦名黄龙。
黄龙成为皇权象征,学者梅山瑛认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宋代黄龙多三爪,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用五爪。其实,黄龙很可能是汉初塑造的。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低,遂编造神话:母亲刘媪在大泽旁休息,梦遇神,雷电交加,刘父刘煓(音如湍)寻妻,见蛟龙伏在刘媪身上,后刘媪生下刘邦,相貌颇异,“隆准(高鼻梁)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从这以后,皇帝皆自称龙子。
到宋代才正式被列为受祭者
龙在早期确实算不上狠角色。据施爱东的《中国龙的发明》,龙最初只是仙人坐骑。上古大神多骑龙。据《大戴礼记》,黄帝“乘龙扆云”,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山海经》中,南方祝融“兽面人身,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连东方句芒,已“鸟身人面”,仍“乘两龙”。
在上古祭祀中,龙从不是祭祀对象。汉《郊祀歌》称:“灵之车,结玄云,驾飞龙,羽旄纷。灵之下,若风马,左仓龙,右白虎。”龙只能列席。甚至“雩(音如鱼)祭求雨”,需“设土龙以招雨”,也只为“龙与云相招,虎与风相致,故董仲舒雩祭之法,设土龙以为感也”,龙只是工具,真正受祭的是山川百源。求雨后,土龙立刻被抛弃,即“雨足,送龙水中”。
直到宋代雍熙四年(987年),龙才第一次被正式列为受祭者,到宋真宗时,五龙堂、九龙堂才与城隍庙、浚沟庙平级。
唐宋官员也穿龙袍
受中原的龙文化影响,辽金亦开始拿龙说事。
据洪皓的《松漠纪闻》:“阿保机居西楼,宿毡帐中。晨起,见黑龙长十余丈,蜿蜒其上。引弓射之,即腾空夭矫而逝,坠于黄龙府之西,相去已千五百里,才长数尺。其骸尚在金国内库。悟室长子源尝见之,尾鬣支体皆全,双角已为人所截。”洪皓被金朝扣押15年,所记多详实。
据学者施爱东钩沉,唐宋两代,十二章中“日、月、星辰”只能天子用,其他九章(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官员可用,唐代一品官穿龙袍的机会比皇帝还多。宋代屡禁官员穿龙袍,“终以乘袭之久,未能尽革也”。
元忽必烈时,令民间不得织造有日、月、龙、凤图案的布匹,但重新定义龙为“谓五爪二角者”。一边严禁,一边留后门,刺激了民间用龙纹的热情。
明代时,仍禁民间用五爪龙的图案,但出现了蟒服、飞鱼服、斗牛服、大鹏服等,图案皆龙化。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世宗见兵部尚书张瓒着蟒服,大怒:“尚书二品,何自服蟒?”阁臣回答说,那是钦赐的飞鱼服,像蟒服。明世宗不服气地说:飞鱼服为什么有两角,必须严禁。
权力推涨崇龙文化,引发全民仿龙,连皇帝都被搞蒙圈。
龙被传教士误译
明代起,大量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注意到龙文化,著名传教士金尼阁的侄子小金尼阁把龙译成Dragon,而后者是古希腊传说中的蛇妖。
公元前3世纪,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军队曾被Dragon袭击,官方战报记录了此事,Dragon的鳞片保存在罗马元老院100多年。在把没影的事当真事说上,中西古人都是行家,还都留了“证据”。
中国瓷器畅销全球,西亚工匠模仿时,常把中国龙画成Dragon,加深了欧洲人的误解。法国神父杜赫德在《中华帝国全志》中提出:“龙无疑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正如鹰之于罗马。”
将龙误译成Dragon,初期反而提升了后者的知名度,明末清初,欧洲富人常用Dragon给别墅、庄园命名,假装得到了中国皇帝的享受。
龙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来自想象,但饱含了前人的真情实感,它经反复改写走到今天,并经今人改写后走向明天。应继承其中有益的,去除其中落后、封闭、反智的。龙年是新的开始,它并不神秘。(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