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扭一转,剪刀开合间,一幅“金龙送福”跃然纸上———
剪纸里的年味儿
  

全媒体记者 杨辉/文 特约记者 宋年升/图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先用铅笔在纸上勾勒出花样,一扭一转,剪刀开合间,惟妙惟肖的“金龙送福”图案剪纸便跃然纸上。一张普通的红纸,在马晓敏的手中被赋予新的生命。
  日前,记者来到日照香河实验学校非遗工作室,走近马晓敏,走进她的剪纸世界,感受剪纸世界里的年味。

接过姥姥的剪刀 传承剪纸艺术

  冬日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在剪纸的案板上,显得十分柔和,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折叠、描绘、裁剪……马晓敏带领学生们在薄纸间行云流水般地自由穿梭,创作“龙年主题”剪纸。“剪纸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日照春节期间有贴窗花的传统。”马晓敏说,在儿时记忆里,每年春节,父母都会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也将节日氛围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马晓敏自小喜爱剪纸,她的剪纸艺术传承于她的姥姥。姥姥有一手剪纸的好手艺,幼时的马晓敏经常跟在姥姥身边学习,久而久之练就了一手剪纸的绝活。
  “你看,我这把小剪刀是姥姥留给我的,这把剪刀有90年了。”马晓敏说,剪纸是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民间技艺,是非遗文化中的瑰宝,现在她已经将剪纸带进课堂,为的就是把剪纸这门艺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后来马晓敏师从知名剪纸艺人周来霞,学艺的过程枯燥且辛苦,跟随老师学艺多年,她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耐心和刻苦。“我师父创作的剪纸作品很精细,造型也非常生动形象,她对徒弟的要求也极其严格。”严师出高徒,正是师父的严格要求,如今,马晓敏无论画还是剪都能一气呵成。
  “传统艺术需要创新才能焕发更旺盛的生命力。”马晓敏表示,传统的剪纸艺术难度较大,学起来也比较枯燥。从网上获得灵感的马晓敏正在潜心钻研多层剪纸叠加技艺,用来创作立体剪纸作品。“一方面也是通过拆分步骤,降低剪纸的难度,让剪纸更易学;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让传统剪纸从平面变成立体,提升传统剪纸的美感,让更多人爱上剪纸。”马晓敏说。

将剪纸融入教学 播撒非遗种子

  上大学后,马晓敏学的是心理学专业,但她始终把剪纸当做一种爱好。“我认为剪纸和心理学是融会贯通的,剪纸需要集中注意力和专注于手工艺的细节,这种专注的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减轻日常压力和焦虑。同时,可以平复人的情绪,锻炼耐心、韧性、创造力和提升审美;享受心灵的宁静,是内心最美的表达,剪纸与心理学便发生了新的链接。”在马晓敏看来,心理学专业的她知道人的心理是复杂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马晓敏说自己是个内向的人,教学之余,更喜欢与剪纸对话。在工作室内,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这可都是她的宝贝,也是学生们的宝贝。“到日照香河实验学校工作十年有余,学校大力发展特色教育,我便加入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在学校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她,把剪纸文化融入德育教育,唤起学生对剪纸的共鸣。
  艺术的变是不变的永恒,马晓敏以“非遗进校园”为契机,将红色革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素养、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和法治教育融入剪纸文化,将自己对剪纸的热爱以一种崭新的形式融入到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中。
  马晓敏的另一重身份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她记得剪纸与心理发生的碰撞,所以在课程开发研究的基础上,马晓敏将有形的剪纸文化融入心理指导,让孩子们体验内心的平静,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情绪,在剪纸过程中提升心理素质,从容不迫地生活和学习。“算下来,我每年大概上200节剪纸课,累计授课学生也有500多名了。”马晓敏说。
  德育课程、心理、剪纸三者的融合,让马晓敏和学生们一起在探索求知的路上越来越坚定、越来越从容。
短评

做鲜活的文化传承
厉敏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是一个民族、社区或群体世代传承的活的文化精神。除了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目标更在于发展与创新,将非遗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在非遗保护初具规模且已见成效之后,非遗的校园教育更显重要。
  将非遗与校园结合,通过鲜活的非遗教育让青年成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将使非遗真正与普通人的生活相关,实现非遗的活化与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非遗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爱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剪纸里的年味儿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