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霞
前些日子,我与先生去北京办事,路过北京市西城区宫门口,想起鲁迅故居好像就在附近,提议进去一探。
那是个传统的白墙青砖小四合院,金边黑漆的街门,朱红色的门窗,步入大门便看到二进小院,据说这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他还曾在院内亲自种植了丁香、花椒、碧桃等树木,在后院种了黄刺梅,小小的庭院由此变得生机盎然。
在这座小院里,到处都可以嗅到鲁迅先生作品的味道,《野草》《华盖集》《华盖续集》《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中均在此居问世,他战斗过的“老虎尾巴”依然保持原样,踱步其中,仿佛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当年伏案写作的情景。
鲁迅故居的这座四合院属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体现了经典的京味风格。游览间,不由得会与我从小生活过的山西四合院进行对比。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山西有很多深邃富丽的大院,像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等一大批代表性的名胜建筑都体现了儒家的哲学基础,每一处院落的细节都彰显着晋商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传承。我从小生活过的那个四合院则代表了家乡普通百姓家的生活风貌与传统文化的深深韵意。
姥姥家的四合院坐落在村西街边一角,坐北朝南,大门开在院子的东南方向,虽无“大院”那般恢宏壮丽,但那砖雕的垂花门一眼看上去也颇有些气魄。记得家乡那一代几乎家家户户的大门正对面都有一个照壁用于保护院内隐私,照壁中间雕有松鹤延年、福禄寿三星、鱼跃龙门等图案,蕴含着迎祥纳福、健康长寿等美好寓意,还有的人家对面会做一个小型的佛龛,里面还有一个叫不来名的仙人雕像,每到春节等重大节日,老人们还会燃香祈福。
绕过照壁进入院内,便会看到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口”字,院墙高大也是家乡四合院的一大特征,然而无论墙头的高度如何夸张,总抵挡不住我们这些淘气孩子翻越的热情与脚步,为了串门方便,我们甚至会“上房揭瓦”,在每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叽叽喳喳地谈论着属于那个年龄的话题。
姥姥家的四合院与别家一样,正北是堂屋,住着姥爷的母亲,我们都叫太姥姥,一般人家的堂屋都住着长辈,小辈们则都住在东西的厢房或者北面的侧房,南向的房屋一般用来存放粮食、柴禾等杂物,如果家里人口较多,也会有人将南房作为卧房。家里如有客人来看望姥姥,则会先去堂屋拜见太姥姥,打过招呼后才会与姥姥说事。父母回来,总是将带回的水果、点心等稀罕吃食先送给太姥姥,而我们则是眼巴巴地等着太姥姥的施舍。
山西四合院的特点是纵长条形庭院,这样一个庭院却成为我一生难以忘怀的乐园。院子中间是姥爷用砖头砌成的方型花池,每年春天伊始,我便跟着姥爷一起将那块花池里的土地重新修整,洒下花种。时至夏日,满池的月季、凤仙盛情绽放,将小院装点得五彩缤纷。我常常缠着姥姥为我染指甲,姥姥便从花枝上摘几朵开得正艳的凤仙花,用白矾一起捣碎,敷在我的指甲上,再用几片葡萄叶子包起来,过上一夜,我的指甲便神奇地变成橘红色,十分漂亮。
很多年过去了,老家的四合院已经被姨们翻新盖起了二层小楼,往日的院落已变得面目全非,屋里屋外已全是现代化设置,然而我对四合院的情感却无法被这水泥浇筑的新房取代,那是对家族和亲人深深的眷恋,是对院子里曾经的“长幼有序、母慈子孝”的深切怀念,是对儿时纯真烂漫的无限回忆。
一座院落一段往事,一片水土一方风情。四合院不仅蕴含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朴实无华的家风家教,既体现了我国谦虚内敛的精神特质,又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我望着先生兴致勃勃的样子,商量道:“回去租个四合院感受一下?”先生欣然同意,他说那是他童年里温暖的记忆,也是今生悠长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