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敦波
这两年,日照面馆层出,本地特色的“海沙子面”更是异军突起,红得一塌糊涂。可每当看见“海沙子”这仨字,我胃里就翻江倒海万般不舒服:什么老师教你把“海shi子”写成“海沙子”?至鲜的美味叫成“海沙子”,不牙碜得慌?
鄙人老家涛雒,年近六十,“海shi子面”是从小吃到老的美食,因为涛雒盛产日照最好的“海shi子”。
请教了海洋水产专家,日照人称的“海shi子”其实包括两种蛤类:一种叫兰蛤,个头稍大,贝壳颜色稍深;一种叫樱蛤,个头更小,壳白有光泽,也更薄更脆,用笊篱轻轻一压就稀碎。这两种蛤都生长在河流入海口潮间带以下,泥性基质适宜生长兰蛤,沙性基质适宜樱蛤。日照人喜食的基本是樱蛤,兰蛤多用作水产养殖饲料。
“海shi子”是典型的日照方言叫法,发音存在细微差异。从南到北遍访日照沿海乡镇,五十岁以上的老日照人对这种海鲜的叫法不外乎三种:“海cha子”“海shi子”和“海chai子”。
很多方言称呼都有音无字,比如临沂名吃“sa”,借用“糁”来代替。但咱们的“海shi子”有音又有字,有根且有据。
光绪十二年《日照县志》介绍日照海产,各种“蛤”类一一描述,“白蛤”之后,“又最小一种曰海蛳子”。
“蛳”现在念“sī”,“螺蛳粉”年轻人都爱吃。但是以前不念“sī”。《康熙字典》标注,《唐韵》和《集韵》对“蛳”的注释都是“音师,虫名,螺也”。那时候没有拼音,采用直音法注音,即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这说明唐宋时“蛳”念“shī”。光绪十二年《日照县志》中的“海蛳子”就念“海shī子”。虽然《康熙字典》注释“蛳”是螺类,县志中的“海蛳子”是蛤类,但显然这是方言称呼中最贴近的借用字。
“沙”是一切食物的大敌。汤鲜味美的“海蛳子面”,你非写成“海沙子面”,一字之差,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