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张老照片里的莒县八路军被服厂往事(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连玉
  这是一张不普通的照片。它拍摄于1948年“五一”期间,穿越70多年时光,向我们透露了一段曲折的鲁东莒地抗战史。
  照片的持有者赵连忠供职于河北省电信设计院,原籍莒县城阳街道后绪密村,他的父亲是照片中中排左三的赵启盛。照片上的19个人中,已考证出的就有10位属于他的家族,同为一个世称“绪密赵家六大门”赵天叙的孙子和曾孙们,占了一半还多。他们都是山东省邮电管理局被服厂的职工。初看,这是一张普通的合影,就是一个厂子的同事,在“五一”劳动节里拍张照片纪念一下而已,但是透过这张已被沧桑岁月淘洗发黄的照片,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厂子为何那么多的莒县后绪密村的赵姓子弟?而且从名字不难看出,他们很显然是出自一个家族。
  照片的持有者赵连忠与笔者是堂兄弟,经二人多方考证,考出了80多年前莒县抗战的一段往事。
  我们首先从前排左三位置的赵冠三说起。赵冠三,原名赵家泰,字冠三,以字行,莒县后绪密村人。按辈分,是赵连忠和笔者的爷爷辈。八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是他的大姐赵桂芝将他一手带大。根据现居天津的赵冠三的三女儿赵英新来函回忆,赵冠三的大姐夫于金陵是莒县店子集沟头村人,家境富裕,思想进步。1938年,日本鬼子的铁蹄已经踏进了莒县,敌强我弱的情势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只好转入山区抵抗。莒县北部一带的转入了以今桑园镇为中心的山区,莒县南部一带的转入了以今小店镇横山为中心的山区,逐渐发展成为鲁东南的抗日领导中心,素有鲁东南“小延安”之美誉。侵略者对生产的破坏及对各类物资的封锁,使活跃在山区的抗日武装力量生存异常艰难,指战员们经常是几天都吃不到粮食,弹药同样奇缺,有时,每个战士们能分到三颗子弹就不错了。
  如此严峻的形势,非常不利于民族抗战。赵冠三的大姐夫于金陵看不下去了,他主动找到我党组织,决定为八路军捐建一处被服厂和一处兵工厂,得到了党组织的肯定与支持。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为了加快两厂的筹建,于金陵卖了自家几乎全部的粮食,换来了棉布等急需物资,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给八路军捐建的被服厂、兵工厂于1939年在莒县东南部山区顺利开业。据赵英新介绍,他的父亲当年经常向他们晚辈讲述抗战经历,当时他父亲赵冠三任被服厂经理,杜宪章任政治主任(照片前排左四紧靠赵冠三者)。
  这两个厂子的生产运转,自然成了敌人的眼中钉。不久,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服厂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保存实力,党组织决定化整为零,将这两个厂子的人员分散到周边。在如此险恶艰苦的形势下,这两个厂子的人员,没有一个人逃跑,更没有一个人投敌。
  随着反侵略斗争形势的好转,被服厂的生产也在迅速扩大。1943年开始,由于赵冠三、于金陵等人的关系,也是残酷战争时期生产安全的需要,后绪密村大量的赵氏子弟以及他们的亲戚加入了被服厂的工作。这也就是照片中为什么后绪密村赵氏子弟人多的原因。当然,按常理说,应该也有于家的人,但是困于资料的缺乏,我们暂还不得而知,连于金陵的孙子都不明所以。也许照片上我们暂时还不认识的人就是于家的子弟也未可知,毕竟他们都是来自一个县的亲戚,作为离开家乡的战友和同事、亲戚,他们平日一定走得很近,“五一”假期一起合影留念也是可能的。
  因生产的扩大,需要大量的粮食,于金陵再一次出手,几乎捐献了自家的全部粮食,帮被服厂渡过了危机。根据这张照片上直系亲人中目前还唯一健在的89岁的赵启鸿(是照片上赵启赓、赵启孟的四弟)回忆:“被服厂全称是滨海区莒县军需处被服厂,被服厂最初所在地就在今莒县店子集街道沟头,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被服厂也随着部队转战转移,从沟头到莒地各山沟,后来随大部队先去了青州,后去济南,再到北京,经领导研究被服厂不宜设在北京,只把邮票厂设在北京西城区牛街,赵启发任副厂长(后任北京市邮票厂书记),被服厂设在天津改名为天津邮袋缝制厂,照片里王文新(前排右二)是赵启尧、赵启舜的亲舅舅,管恩杰(后排右三)是赵冠三的亲内弟。”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爱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张老照片里的莒县八路军被服厂往事(上)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