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文字是一个人眼里的日月星辰(下)
  

于晓斌
  就是这样的一朵花怒放的姿态、一只鸟忙碌的身影,甚至一个庭院里闲坐的两个人,而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一经刘亮程神奇的描述,读着读着就变得美了起来。但这种美是在顷刻间活了的美,灵动得会让人不停想象的美,宛若家乡的小溪一路潺潺流淌,让人对生命、对故乡、对一草一木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了古典,甚至有些迷恋。月照花林,满庭芳华,暗香盈袖,孤雁寒鸦,仍以安然的姿态,不避红尘,深情如昨。诚如有研究者所说,“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
  我一直认为,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诗歌从劳动中的“吭呦吭呦”那里开始,农业时代逐渐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象。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才自然而然地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这些墨金一样的文字。我们这些伟大的先民,用抑扬顿挫的节奏、反复重叠的和声,唱着欢欣,也唱着哀伤;唱着梦想,也唱着幻灭。就这样他们唱着唱着,一代又一代,以至于流传并风行。因此,面对《诗经》,有作家这样说:“读《诗经》,心是平静的。这种平静,不是将心固于一隅,陷于一井那样的沉寂,而是置于浩瀚苍穹、辽阔大地那样的安宁。坐于堂前,倚于树下,卧于床榻,即使只读几个字,神思也会飞跃,穿透时空,落于几千年之外的水边、岸上、田间、雨中。”这也就不难理解简明先生为什么发出如此的感叹:《诗经》是一只鸟怀念一只鸟,是一条河穿越一条河,是一座山覆盖一座山。《诗经》比古老的绘画更绘画,比伟大的史诗更史诗,比神圣的宗教更宗教。
  有人问马一浮先生“诗是什么?”马先生回答:诗其实就是“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是呀,诗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最真的自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的肺腑真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柔肠百结;“人比黄花瘦”是词人李清照“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最好注脚。
  “美景在前,小桥流水、晓风残月未必就输给长河落日、大江东去,‘一览众山小’也未必比‘云深不知处’更值得夸赞。就像暗香浮动有时比花香袭人更令人难忘,新月如钩有时比圆月高悬更叫人喜欢一样……”作家潘玉毅如是说。我想,对文字的理解、参悟也当如此。读着读着,就看见了自我,就看见了生活——每个文字仿佛都像活了一样,有时看见层峦叠嶂,有时仿佛乘舟碧波,有时静坐听自然的声音……
  这就是言为心声吧。语言 一旦转化成文字的形式,这就意味着蕴涵了为文者的心路历程与生命体验。散文也好、诗歌也罢,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品质,或梦幻或现实,或冷峻或平和,或清新或沉重。尽管生活依然琐碎,现实依然冗杂,无论读者还是写作者早已不再介怀与纠结。因为这些文字都是一个人眼里的日月星辰、万水千山。因为在这些澄明的文字世界里,在贤哲明媚的思想光辉里,心中拥有了清风明月、流云飞瀑、鸟语花香所带来的精神快乐。
  忘记了谁说的一句话:“在书籍的天空下相遇,鸟不必为凤凰,马不必为骐骥,只要心诚,便可以做得缪斯的朋友。”我想,不管是月下观景,雨中看山,雾里赏花,还是一川烟雨,缱绻如梦;无论兴笔涂鸦,放浪形骸,还是浅唱低吟,字字珠玑,都是美的。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文字是一个人眼里的日月星辰(下)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