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加云创作的长篇小说《兵支书》近日出版——
全媒体记者 宋庆艳
近日,作家刘加云出版了长篇小说《兵支书》,该作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讲述了共产党员、退伍军人赵丰年回乡创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压力,紧紧依靠人民,攻坚克难,带领全村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故事。
继2022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一街两城》,刘加云在时隔两年后又推出长篇小说《兵支书》,围绕小说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情节设计和人物刻画等方面,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初衷是想创作一部反映兵支书带领村民致富的农村题材小说”
2019年,刘加云到烟台参加了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高级文学创作培训班,在这期间,省农业农村厅一位领导在发言中特别提到,现在很少看到非常优秀且接地气的农村题材影视剧,这对他触动很大。
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刘加云来说,虽然这些年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几乎每周都回老家看望父母,农村的生活气息、一草一木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正是因为这些割舍不掉、难以忘怀的情感,让他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思考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培训结束后,省作协要求统计反映军人题材的作品。身为退伍军人,刘加云对退伍军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比较熟悉,再加上了解到一些退伍军人在村里担任村干部颇有作为,这两方面一结合,就萌生了创作一部反映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长篇小说的想法。
主题有了,整篇框架也构思了,但从何处落笔,如何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状况,让刘加云陷入沉思。
现在的一些农村已不是以前落后的象征,有的生活条件比城市还好,而且,2020年,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小康,整体脱贫。
在为小说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刘加云看到大批农民进城工作生活,这虽然是一种趋势,但也存在一时适应不了城市生活环境,回家又没有土地和房子的尴尬境地,很多山区成了留守老人的村庄。
“贫穷农村—能人带领改变—反面人物作梗—开展旅游或电商等—整体脱贫,如果以这样的模式来写,难免会陷入概念化、模式化、人物脸谱化,肯定得不到广大读者的认同。最后,我选择了城市郊区的山村作为小说的落笔点。”刘加云说。
在这部小说中,村里有人到城里打工赚钱,也有市民到农村建造别墅,这样一来,通过农村生活和城市气息的相互渗透和映照,更能反映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更有助于情节的展开。
写长篇小说是一项艰辛的工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素材积累后,刘加云开始了作品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时对故乡回望,思索在时代浪潮中农村的发展、变革以及其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历时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作品。
情节设计精巧,通过一个个丰满、生动而曲折的故事讲述乡村巨变
“赵丰年中等个子,身材长得匀称,看上去显得端正结实,浓眉下一双细长而犀利的眼睛,棱角分明的嘴唇总也掩饰不住与生俱来的直率与自信……”通过作者质朴简练的语言描述,小说主人公的首次出场便让人印象深刻。
《兵支书》这部作品延续了刘加云现实题材的叙述手法,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没有脸谱化,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饱满立体,读来栩栩如生。
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刘加云并没有局限于一味地去描写正面形象,而是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了故事的现实感和逻辑性。赵丰年虽然能力出众,但性格高傲,我行我素。正由于他性格的缺陷,听不进大家的意见,执意在汛期造桥修路,结果造成集体财产重大损失。张玉振有能力有思路,可就是脾气急躁,遇事简单,成了人人躲闪的上访户。张玉匣,也曾经是“兵支书”,但他当上村官后,享乐主义占据了上风,忘记了本色,疏远了人民,最终贪污受贿,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
刘加云善于用长镜头描写农村生活,画面感极强,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从赵丰年回乡投票选举开始,镜头里缓缓出现了初恋林芷芗、神秘人物蔡三九等,几十个人物陆续出场,可性格迥异,作者善于用举手投足的细节体现人物性格,既简练又生动。
作品在故事的塑造方面,情节设计十分精巧,矛盾冲突接二连三,悬念迭加,引人入胜,如江河奔流,时而跌宕起伏,时而舒缓平坦。
作品中反复用镜头的切换手法,通过几组人物在乡村和城市生活画面的切换,以及赵丰年的奉献、付出与王亚的消极、奢靡的对比,在直戳人内心深处柔软的同时,也带给人更多的思考。
“在作品立意上,不是简单地运用了‘二元关系’,将城市与农村、社会与家庭、人与人进行对比或对立,而是通过一个个丰满、生动而曲折的故事娓娓讲述了出来,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给予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其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亮点:一个是客观反映农民进城生活和工作所遇到的困境,另一个是全面反映城市与农村唇齿相依的关系。”著名作家铁流评价道。
可以说,这部小说既反映了农村的真实现状,诠释了全面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意义,也揭示了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立意深远、贴近时代、引人共鸣。
《兵支书》是一部反映乡村巨变的作品,阅读这本书,就是和现实中的乡村对话,和大家曾经熟悉的父老乡亲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