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默杀:人性善恶的终极思辨
图片
  

一如
  这是今年暑期档首先杀出的一匹黑马,虽然是导演柯汶利重新翻拍了自己的作品,才得以在内地上映,但这丝毫没有减退这部悬疑力作的诱惑力。
  《默杀》是一部充满悬念和惊奇的心理惊悚片,以校园霸凌、家庭暴力、连环杀人、慈善诈捐等多个社会现象为背景,讲述了一起神秘谋杀案的调查过程,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
  电影通过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拍摄了暴力和凶杀场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同时探讨了人性善恶的思考,成为电影的核心主题。
  仍然是熟悉的悬疑题材,仍然是熟悉的复仇故事,仍然是带劲的实力派演员,《默杀》似乎成了不折不扣的《误杀》姊妹篇,但看似“万变不离其宗”的影片其中蕴藏着“无限新机”。
  柯汶利,凭一部《误杀》火出圈,成为口碑票房皆优的新锐导演。该电影剧本取材于一个真实新闻故事,当时,一个母亲为寻找失踪的女儿,四处奔走却无果,最终才发现女儿已遭杀害。这个事件引发了导演对集体沉默的思考。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电影,则是“有情皆孽、无人不冤”,电影中没有一个人是不牵因带果的,没有伟光正的好人,也没有坏透了的反派。
  整个电影故事情节都在雨天发生,阴暗压抑的色调,和诸多意向性拍摄手法,从校园霸凌入手,看似散漫的支线在电影中间部分开始渐渐缠紧,逐渐到勒得人透不过气来。
  影片中展现了沉默的多重层面。首先是校园霸凌时形成的“校园沉默”,老师、同学、校长都选择沉默,导致霸凌问题越演越烈。
  其次是家暴时的“社会沉默”,房东、邻居、居民无动于衷,使受害者更加无助。片中还通过象征表达,如小彤的“哑巴”形象和角色嘴唇被红色条纹封住,加深了沉默的象征意义。
  当人性这种最复杂的东西被抽丝剥茧,一层层摊开,抨击伪善、抨击沉默、抨击暴力、虚伪,天上的沉默应对着地上的罪恶,那劈头盖脸的雨水,似乎是要冲刷掉所有的暴戾和罪恶。
  作为“类型”的悬疑电影,《默杀》突出了充满了戏剧张力的烧脑剧情,并层层设置悬念,用悬念与悬念交织的方式,通过意象型手法塑造,最大程度地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和紧张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一方面沉浸在扣人心弦的故事里,另一方面又不断思考和探究案件真相,从而在猜谜和揭秘中得到观影无限接近故事核心。
  同时,《默杀》还在悬疑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的叙事技巧,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密集的情节反转。多样的反转设置,能让观众产生惊奇感,既增加了电影故事的趣味性和戏剧性,又呈现了人物和人性的不同面相,还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产生沉浸式的观影效果。
  《默杀》绝不仅仅只阐述了校园暴力、校园霸凌这一个问题,它更加凸显了众人沉默背后的复杂人性,也彰显了导演在电影中寄予的情感和思索。这种思辨让我们想起了鲁迅创作的经典命题:“看”与“被看”。对于看客心理的批判,是鲁迅作品中对于那个时代国民性批判的核心部分。
  特别是最后彩蛋环节,之前从未说过话的哑女坐在操场的板凳上,一脸天真唱着歌,更加带给观众毛骨悚然的惊悚。
  《默杀》的成功,某种意义上说,是“陈思诚式结构”的成功。另一种意义上说,它一方面代表着当下流行的大众文化和影视创作趋势,另一方面又不乏真切的现实关怀和人性思考。
  这或许正符合电影理论中对于商业电影的论断: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永远是“现实主义”的,它会把现实社会的焦虑和困境反映在叙事框架中,并对其进行“想象性的解决”。电影的效果,正是通过艺术的方式对人们的现实困境进行压力的释放和心灵的抚慰。
  《默杀》用悬疑的方式表达了对于“沉默”的思考。看过电影之后,我们需要反躬自省的是: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如何才能避免沦为“沉默的帮凶”?这始终是一个需要我们持续追问的伦理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全员演技在线,他们以细腻、生动、自然的演技推翻了他们在观众心中的固有形象,展示了更多的多面性和可塑性。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精致生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默杀:人性善恶的终极思辨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