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奉利
日照港是全世界最年轻的五亿吨级港口,1982年开工建设,1986年开港运营,即便在全球算起来,它也是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转基地,日照港有两条1000公里以上的铁路直通港区,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日照港有石臼和岚山两个港区,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经常会到这里来,感受鲸吞龙吐的生产场景,每一次心中都充满了感动。石臼港区主要是从事铁矿石、煤炭、粮食和集装箱这些货种的作业,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船舶,在这里靠港或远航。
每次到海边的时候都会觉得神清气爽,而当我面临一座大的码头的时候,更可以感受到一种气魄,石臼港的码头机械很多都漆成了红色,显得十分醒目,这些鲜艳的钢铁臂膀,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之下,有非常夺目的画面感。不管是从码头前沿,还是从高楼上俯视,我都能够感受到码头那种大气恢宏的状态,这个世界真的是由港口连接而成的。
在石臼港传统的集装箱装卸码头,已经改造成为了全自动的集装箱码头,与新建的码头相比,这种改造可以实现比较短的工期和成本,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场的所有码头机械都不再有人现场操作,几年内发生的变化,让人感觉到非常的神奇。日照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灯塔自然会成为人们心中的地标。老港区旁边的日照灯塔公园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网红打卡地,这里有一座高度超过36米的灯塔,至今仍然有实用功能,为过往船只指引着方向。
其实在日照还有一座更古老的灯塔,那就是老日照人记忆中的石臼灯塔。石臼灯塔是日照地区的第一座灯塔,也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民间自行筹资兴建并维护的灯塔,从1933年直到1992年,这座老灯塔承担了一个甲子的海上导航任务,它见证了日照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迁。说到这座老灯塔,就不能不提一位石臼所的老乡贺仁菴。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的贺仁菴,十六岁进入当时在青岛由德国人创办的礼贤书院就读,1930年,贺仁菴于青岛市馆陶路15号设立长记轮船行,被称为“华北第一船行”,贺仁菴本人也被称为“华北船王”。
由于石臼所沿岸风高浪急而且经常有大雾,水下又有不少暗礁,所以不时有船难发生。当年贺仁菴多次向青岛海关呈文,愿自备资金,在石臼海边建造一座灯塔,引领海上船只航行,于是便有了这座保留至今的老石臼灯塔。石臼灯塔的结构是八棱八角的棱台形状,共有五层,每层的断面和高度都逐渐缩小,建筑材料完全是就地取材,用的是日照丝山本地的花岗岩。灯塔就构筑在石臼咀的礁盘上,灯塔西侧还建了五间同为砌石结构的灯塔值守室,让这一组建筑看上去更像是长出来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非常好地融合在一起。塔身上有一块四米高的石碑,上面的篆字写的是“沈公纪念之碑”,感念的是沈鸿烈帮助石臼所驱逐土匪的恩情,贺仁菴特将此灯塔以沈鸿烈的字“成章”命名为“成章纪念塔”。在灯塔的南面,有一面新修建的“史料墙”,上面记录了灯塔的前世今生。
史料记载,石臼建村于北宋以前,村民以捕鱼为主。元代从浏家港海运漕粮,经这里转运至直沽。到了清代,石臼所的商贸更加繁荣,人流自然也会随之增加。清代的安徽桐城诗人、清浦教谕方正玭曾经来过石臼所,写下了《石臼所观海》的七言律诗。刻石上的诗描绘了当时的繁荣情景:
江淮红粟达神京,转运都由石臼行。
鲛室冰绡留楚客,鲤堂银甲拨蛮筝。
悬灯洋货舟中市,插汉虹梁郭外城。
坐拥貔貅当地险,备倭分设水师营。
为此,我还专门查了查教谕,这是个学官名,起源于宋代,主要负责文庙祭祀和教育所属生员,在元、明、清三代,各县均设有教谕一职。浮雕墙上记录了贺仁菴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灯塔修建的场景,也展示了当时轮船公司的几条典型的船,以及传统的木帆船和轮船上水手们工作的场景。这座灯塔在1953年的时候归了海军,一直使用到1992年新的灯塔落成。如今的灯塔已经成为了日照市的一座历史建筑,它见证了这座因港而生的城市不断成长的过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贺仁菴奉令将长记轮船行七艘轮船放水沉没于胶州湾,延滞日军在青岛的登陆。当时的政府也颁发过证明书,那是一段悲壮而屈辱的历史。
我从灯塔的值守房进入了建筑的内部,石头建筑的地面上还摆放着以前日照灯塔的名牌石碑,这座灯塔已经被当做文物保护起来了。灯塔的内部有窄窄的旋转楼梯,可以登到塔顶。塔内的每一层都有木板的分隔。我沿着楼梯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渐渐登上顶层,灯塔的顶层第五层是灯室,灯室内原来有一组法国原装煤油灯,玻璃灯罩前装有法国制的原装聚光放大折射透镜,以人工手摇方式上足发条,使灯座以缓慢的速度不停转动,据说光程可远播出十四海里,有多少过往船只和附近的渔民受过他的庇护呀?灯塔顶层各面墙上都有窗户便于光线传出,有一扇门通向外面的环廊,我打开门上的插销来到塔外,在环廊上,日照港的老港区一目了然。
当年日照港最初的煤码头已经升级改造为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作业区,堆取料机正在翻堆煤炭,一派现代化港口的繁忙景象。暂时贮存的煤堆都由绿色的油布苫盖,这也是山东港口各港区的常见风景。这片堆场很快就要移至离市区更远的地方了,沿海的部分已经“退港还海”,变成了美丽的沙滩。在日照,港口不仅仅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也正在成为绿色环保的引领者。灯塔构筑在花岗岩的地基上,由于地基稳固,我从塔上下来的时候还看到了塔基旁边的国家一级水准测量点。从日照港区出来,我往灯塔广场的方向走,路上经过了石臼港广场。我以前认真探访过这个广场。
石臼港广场以建港纪念碑为中心,采用向心式布局,通过一幅幅石刻浮雕展现了日照港口人勇毅前行的奋斗故事和石臼港选址建港的历史过程。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视察石臼港时,看到正在建设中的石臼港,提笔写下了“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的诗句,如今,这诗句被刻在了石头上,据说也是东港区的来历。建设者的形象被浓缩在一座开拓者的雕塑当中,而为日照港选址不断上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两位科学家也被永久定格在这里,他们是侯国本先生和刘济舟先生。在日照老灯塔的广场上,我也看到了日照地名的来历,石臼建村始于北宋之前,石臼之名因自村后有大片裸露的花岗岩,其上遍布碓臼状石穴而得名的说法似乎更合逻辑一些。
日照当地的同事领着我到海边去了一趟,其实那也是我多次去过的海边,只是没有仔细观察罢了,就在灯塔广场那里。穿过沙滩,走到海边的礁石上,我真的可以看到礁石上那一个又一个石臼般的石坑,由于正在退潮,石坑里积满了水。我觉得由于这样的原因,把这个地方称为石臼是最为合理的。回到我住的酒店,我可以透过窗户远远地眺望日照港的港区,我的视线穿过居民楼的顶部,可以望到密密麻麻的桥吊和门机,港口永远在不舍昼夜地作业,总是那鲸吞龙吐的状态。旁边钟楼上的时钟不停地旋转,见证了日照港从无到有的过程,只要时钟在转,石臼港区也在不断发展。
日照港的碧波大酒店里有一组老的壁画,其中有一幅表现的是后羿射日的故事,我想这也是日照港一代又一代的港口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写照。如今的日照已经是一座港产城融合的现代城市,“港”成为了日照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产”已经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而“城”则成为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祝愿这座年轻的城市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