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从“史前盛器”到“镇馆之宝”,从当选“齐鲁封面”到登上“历史课本”,出土于日照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正在融淬古今,焕发新的光彩——
有一种传奇,叫“日照黑陶”
图片
  

全媒体记者 李晓萌/文 李大伟/摄
  “黑如漆、明如镜、薄如壳、硬如瓷、声如磬”,当这些词汇被如此排列组合,几乎每个山东人都能脱口而出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蛋壳黑陶高柄杯。
  去年底,出土于日照东海峪遗址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从500多万件文物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成为彰显山东厚重文化底色的“齐鲁封面”。
  这些天,日照这个“了不起的文物”频频“刷屏”,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
  今年秋季新学期,全国统编七年级上册(初中)《中国历史》新版教科书有了较大变化,在第一单元章节中,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进行了大篇幅的知识普及。
  其中,在“相关史事”部分,“蛋壳黑陶高柄杯”被作为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进行了单独介绍,用以印证史前巅峰的制陶技艺。
  这件登上历史课本的“蛋壳黑陶高柄杯”,被赞叹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如今,它长期陈列于山东省博物馆,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山东龙山文化的“门面担当”。
  从“齐鲁封面”到“历史课本”,再到“镇馆之宝”,这个轻盈的“史前盛器”,何以承载起四千多年厚重的人类文明,带给人们一次次震撼与惊叹?穿越时光长河流传至今,它又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走入人们的生活日常?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轨迹探入历史深处,在与古人的对望中,细细咀嚼它的“前世今生”。

巅峰传奇——“500万里挑一”的史前“黑科技”
  蛋壳黑陶,泥与火淬炼的巅峰技艺,为何被广泛赞誉为“传奇之作”?不妨首先从一组数字中感受其精妙。
  一枚一分钱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一枚鸡蛋的蛋壳约0.3—0.5毫米,一张A4打印纸的厚度约为0.1毫米。而历史课本上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壁厚0.35毫米,口沿处仅为0.2毫米,是比蛋壳更薄,厚度仅两张A4纸的精巧之作。
  “薄如纸”之外,它通高约26厘米,重量93克,通体漆黑光亮,杯身还有密布的镂孔。看上去如此“脆弱”的器物,历经4000多年仍旧光彩动人,彰显出龙山文化时期令人惊叹的制陶技艺。
  山东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约4600—4000余年,“薄胎”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日照是重要发祥地之一。
  1936年,梁启超之子、现代考古学家梁思永曾带领考古队前往日照两城镇遗址,发现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1973年,在日照东海峪遗址,两件保存完好的蛋壳黑陶“重见天日”,一件现存于日照市博物馆,另一件就是如今陈列于山东省博物馆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其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杯身直筒圜底,器柄中空,内含陶球,摇之有声,器壁刻有细密的条形镂孔,是出土的百余件同类器物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山东全省558万余件的可移动文物中,这件出土于日照的蛋壳黑陶高柄杯能够脱颖而出,当选为山东文物标识实物原型,成为“500万里挑一”的“不二之选”。
  不仅薄如纸张,并且质地坚硬,造型精致。在人们印象中“茹毛饮血”的史前时期,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如何经由古人之手制作出来的?专家们通过大量模拟实验,总结出“步骤复杂、技术精湛、周期漫长”的特点,且以“高温渗碳”技术进行烧制,其工艺之繁复和精细,可谓“现代人都难以完美复刻的巅峰‘黑科技’”。
  那么,这种史前“黑科技”,体现在哪些方面?山东大学著名考古学教授栾丰实介绍,“第一,是它的陶土经过多次沉淀和过滤,一点杂质、沙子都没有;第二,拉坯过程稳定,这需要经验特别丰富的陶工来做;第三,器物柄部雕刻的花纹特别复杂;第四是烧制过程中火候特别均匀。因此,蛋壳黑陶高柄杯在考古学界被认为是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陶器制造史上的巅峰状态。”
  抱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耶鲁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文德安。自1995年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东大学、耶鲁大学和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日照两城镇遗址进行了为期二十余年的合作发掘。期间,文德安曾先后多次来到日照进行考古研究。她认为,以蛋壳黑陶高柄杯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陶器,是世界陶器制作史上的技艺高峰。
  有专家认为,即使是在现代制陶技术的应用中,顺利拉出厚度0.2—0.5毫米的超薄陶胎都是难以企及的,但4000多年前的古人做到了。
  今天,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凝望着远古时代日照先民的匠心之作,漆黑的杯体依然闪烁着四千年前的光彩。这种震撼人心之美,让人仿若置身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和拥抱。穿越千年,当最质朴的材质遇上最巅峰的技艺,在泥与火的淬炼中,早已成就了一个难以超越、举世罕见的中国传奇。

文化基因——“礼出东方”的“活化石”
  陶器,发端于泥土,孕育自文明。
  历史上,“黑陶文化”的出现和繁荣,被认为是一个新时代崛起的象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核心就是礼乐文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认为,要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实际上是探索礼制的起源。考古学家研究发现,礼乐制度起源于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礼出东方”已成为被学术界认可的广泛共识。而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蛋壳黑陶高柄杯也是礼乐文明的集中体现。
  出土于龙山文化时期的百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精美的造型绝无复制,各有各的不同。其多出土在大型墓葬,“高精尖”的制作工艺须由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完成,亦非寻常人家所能获得,由此决定了它作为“陶制礼器群”的重要地位。
  从实用功能上看,蛋壳黑陶高柄杯虽为酒器,但陶胎过于轻薄,难以频繁用于日常生活。从造型特点上看,其杯体有宽大的碟形口沿,杯柄细高,使用极为不便。考古学家研究认为,在史前时期,蛋壳黑陶高柄杯是一种非实用的高端精美陶器,被赋予了明确的礼制内涵,或为祭祀和仪式活动时的礼仪用器。这也说明,龙山文化时期已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可以说,蛋壳黑陶杯见证了山东“礼仪之邦”的历史渊源,也为“礼出东方”提供了“活化石”般的考古学实证。
  如果说蛋壳黑陶是高劳动含量、高科技含量的“奢侈品”,那么被东夷先民广泛推崇和使用的黑陶器具,又何尝不是四千多年前的“山东手造”?
  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除顶尖工艺的蛋壳陶,还有诸多生活器具和礼器。如同样在日照出土的龟形陶响器、黑陶单耳杯和双耳杯、黑陶罍等,精美的工艺和实用的属性,不仅反映出远古时代东夷先民的智慧,也辉映出发端自神明和祖先崇拜的独特审美体系。
  《礼记·乐记》中说:“比物以饰节,合奏以成文者也”,意即多种乐器合奏方可和谐统一,引申出“藏礼于器”之思想。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各式各样的陶器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祭祀仪式中发挥着功用,还蕴涵了初步形成的“礼节”观念。
  无论是祖先崇拜还是礼乐制度,其背后归根结底都是一种以信仰为底色的文化认同。而这种文化认同的强大精神内核,也正与今天“好客山东”“礼仪之邦”的价值内涵一脉相承——知礼重义、朴实厚道、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的文化基因,早已牢牢刻进了每个山东人的“DNA”。
  岁月千古,文脉相连,泥火交融。借由一件件凝结着厚重历史的黑陶器物,我们得以回望和体认着东夷先民古朴而浪漫的生活智慧,于心灵深处触摸和感受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传承之道——穿越四千年的文化回响
  一抔陶泥,一方窑炉,浓烟缭绕,火焰灼灼。那是历经千年、未曾间断的“文化心跳”。
  自“蛋壳黑陶高柄杯”出土以来,那段凝结着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历史,就一直惊艳着世界,启迪着后人。在物质纷繁、文化多元的当代,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这项登峰造极的史前“黑科技”,又该如何与它建立新的连结,赋予这项文化瑰宝一种崭新的表达?
  借力文化“两创”,深耕“山东手造”,日照正在酝酿着一场生动的文化实践。
  首先,是黑陶技艺的复刻与创新。蛋壳黑陶的巅峰烧制技艺,一直是每个黑陶传承人致力于深耕的“终极命题”。在日照,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日照黑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邢葆东早在近30年前,就花费三年钻研出复杂的“高温渗碳”技法,成功复制出了通体透黑的“蛋壳陶”,被业内公认为标准“样本”。从艺以来,他先是开起“黑陶邢文化博物馆”用以黑陶文化普及,后又创新将国画、肖像、书法、彩沙等现代美术工艺与黑陶巧妙融合,创作出深受市场欢迎的《孔子竹简》《龙凤砚》《刘勰瓶》等匠心力作,先后斩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黑陶艺术大师”“山东手造大工匠”等荣誉。
  和“黑陶邢”一样,致力于将日照黑陶升格为“山东手造”的传承人们,也在“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比如,日照东海峪慧敏黑陶研发中心创始人秦慧敏,将锔瓷、传拓技艺与日照黑陶文化传承发展相融合;师承大师韩美林的李晓制作出市场罕见的方形黑陶,广受青睐;“日照黑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卜广云研发出黑陶手机音响,让现代科技和古代技艺发生奇妙的碰撞……在此基础上,日照的黑陶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开始向着更细分的市场领域扩张。
  “日照是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黑陶文化之乡’,在全国120多个黑陶厂中,山东省就占60余个,日照更是有20余个。”在邢葆东看来,日照黑陶不仅各有特色,且呈日渐繁荣之势。
  黑陶文化的传承之道,不仅在于创造性转化,更要创新性发展。除了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品牌化的精耕细作,日照还持续将黑陶文化与旅游、研学相融,让远古技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今年暑期,“文博游”持续升温,日照市博物馆依托“蛋壳黑陶高柄杯”等馆藏文物,精心策划100余场社教体验活动,吸引27万余观众竞相奔赴。以日照黑陶为原型研发的冰箱贴、明信片、文创雪糕、文创印章等更深受追捧;作为民间博物馆的“黑陶邢文化博物馆”热度也空前高涨,在组织开展的60余场研学活动中,除日照本土学校,还吸引了河北、南京、济南等地的青少年专程体验黑陶制作的无限魅力。
  去年11月,借在日照召开的东夷文化研究座谈会之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来到日照,带来一场中华文明探源的珍贵“大师课”,他深刻阐释了“藏礼于器”的山东龙山文化,也重提中华文明之于新时代的深重内涵,谓之“知古鉴今”。
  当下,“蛋壳黑陶高柄杯”登上全国统编教科书再次掀起一阵热潮,也让日照这个诗意的城市再次走进更广阔的视野,为城市赋予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正如王巍院士所说:“远古的文明投射出宏大的时代,让我们不忘自己的来处,与过去并肩前行,然后抵达更辽阔的未来。”
  日照黑陶,齐鲁“封面”,中国“传奇”。穿越中华文明的千年窑火,聆听新时代的文化回响,从历史中踏步而来的黑陶,正在“日出初光”的映照中,向人们静静“诉说”着远古的老故事,也“讲述”着日照的新精彩。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爱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有一种传奇,叫“日照黑陶”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