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那河 那山
  

荆培青
(上接11月14日14版)

  那山,指的是峤山,据嘉庆《莒州志·山水》载:“峤山城东二十里,南近屋楼,高可及坡,有古庙,有洞,有泉,颇具幽致,山有大涧数十道,一、二丈不等,相传秦始皇驱石作桥是为鞭石之迹,故又呼桥山。”相传南坡涧壑有一天然石桥,清同治年间桥毁,无桥之后名不副实,遂逐渐演变为峤山。
  峤山是一座历史悠久民间传说颇多的山,我的家乡峤山镇就是以它的名字命名的,是莒县非常有名的一个大镇,位于县城东边,沭河东岸,袁公河穿西部平原而过,东部山岭绵延,整个镇域内山水环绕,生态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峤山就盘卧在镇驻地南面,不高也不算长,是座不大的山,整个山势南北走向,长约5—6里,宽的地方有1里多,海拔最高处也就大约260米左右,位于山的偏北部。整个峤山山势大体从北向南逐渐缓缓下降,到山南头的村子已与平地相接,山北头因修水库大坝的原因,劈去了一块山坡,陡了很多,这里是整个山上树木最多的地方,上面长满了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洋槐树、荆棵等,不易攀登,时常飞出美丽的山鸡,山的西坡缓和,有几条从山脊缓缓延伸到山脚的山翼和沟壑,山的东边陡峭些,下面是宽阔的峤山水库。山脊虽有起伏陡峭处,但总体比较宽顺,有一条登山人踩踏出的小道贯穿整个山顶,走起来也不算很费力气,山上天然长得最多的是一种叫黄草的植物和野酸枣树。站在峤山顶上,向东看去是绵延无际的山岭,向西看从它脚下就是坦荡无垠的莒中平原,以它为标志,峤山自然成为山地与平原的分界山,更显示了它的特殊。
  因为峤山这个地方山清水秀,背靠连绵群山,面对广阔莒中平原和美丽沭河,是个宜居的好地方,也被神仙看中,成了神仙福地。据传整个峤山山系底部有山洞贯穿,是传说中的铁拐李、何仙姑等“八仙”修行之所,后因进入的洞口年久淤积,出入不便,民间流传“八仙”之一吕洞宾于是在山东南侧新开洞门,直通其众仙居所。现在半山腰还残存有一个洞,不是很深,本地人叫“仙人洞”,是不是当时吕洞宾所挖残留的山洞不得而知,信众依这个山洞建有一座小庙,也算是对八仙的纪念啦。我曾多次去寻找传说中“八仙”们所居住的那些大山洞,始终没能找到,也许是八仙过海去,山洞自关闭,从此留下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为峤山增添了一抹神秘传奇色彩。
  山的东面就是峤山水库,这座1958年在大石头河上修建的中型水库,主要是用来防洪和灌溉的,它保护着下游三个乡镇三十多个村庄和县城10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天旱时浇灌着5万亩优质农田,安澜兴利作用巨大。现在又是城乡居民的饮用水源地,甘甜的清水输送到千家万户,保障着供水安全。我站在高高的峤山上,看着眼下山水相映、水波荡漾的水库美景,感叹当年建设者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依靠人力为主修建起了这样巨大的水利工程,是何等的艰难和辛苦,他们不怕困难、无私奉献,辛勤劳动,建起了这样一座水库,实实在在地造福了子孙后代,泽被后世,他们是何其伟大。
  我又想起了二姑和我说过的那些话,二姑家原来住的村子就在这水库底下,因为修建这座水库,按照要求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全村移民搬迁到了立地条件差的峤山南头的西大庄村,虽然居住和生活、生产条件都不如原来的村子好,但老百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舍弃了良田、家产房舍,在贫瘠的峤山南头的山岭地上,白手重建了新家园,历尽了艰难困苦,日子重新又过得红红火火,每每说到这些,二姑都充满了自豪,我是极其感动,还有深深的敬佩和崇敬。正是有了二姑这些普通又值得尊敬的人的无私奉献和付出,才有了今天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有了家乡的越来越好。
  这方水土养育了这方人,峤山的水是好水,峤山的山是好山,峤山的人是好人,峤山是个好地方。峤山的大姜、绿芦笋、煎饼、大饼、猪头肴肉、南涧小米等特产早已闻名县内外,香飘全国,有的走向了世界。
  那河、那山,是书写在这片大地上的古老文字,是老家恒久的符号,是永不消逝的音符。这里是养育我的地方,是我深深的爱恋,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那河 那山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