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渔村网事

  安佰明
  (上接1月17日15版)
  在春秋捕捞季节,渔网放置在相对固定的海域里,每逢小汛,就要将渔网解上岸晾晒。在炎热的九月份,海水中的水草生长茂盛,往往用不了几天,就会将网眼儿糊住,解网的频次也会更密。渔民将解上来的渔网,就近晾晒在码头附近的空地上、围栏上。渔网晒干后,将附着在渔网上的海菜水草,用小木棍儿敲掉,如若不然将大大降低捕捞量。
  每到休渔期,渔船上岸。上岸后的渔民一点儿也不轻松,除了检修保养渔船,还要及时修补磨损的渔网。夏天还能找个阴凉,仔细修补渔网上大大小小的窟窿。最难熬的,是大雪节气之后的补网。现在的一艘大网船,至少二三十条渔网,会一直修补到正月十五前后。在凛冽的寒风中补网,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那滋味,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才知道。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请人补网啊!可一个小时50块钱的补网费,哪个渔民会舍得啊?怎么办?只能自己干,或者请自己的老父亲帮忙补网。前几年的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在村委大院里,龙山君偶遇正在帮着儿子补网的老者刘太春,一问年龄——82岁!为了补网方便,老人专门戴着露手指头的薄手套,那双饱经风霜、粗糙干裂、骨节变形的手,无声地诉说着生活的不易。但透过老人的眼神,还是能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其实,这只是一个缩影。在大泉沟村,子承父业,出海打渔的不在少数,往往是老父亲在海上实在干不动了,上岸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儿子,捕捞季节在渔码头上接海拣货,休渔期则帮着儿子修补渔网,以特有的方式帮衬自己的下一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就业门路越来越多,年轻人出海打渔的越来越少。在大泉沟,80后的渔民不超过两位数,90后更是绝无仅有。渔民们用勤劳且粗糙的双手,精心织就了一张张承载着希望的幸福之网,也编织出了一缕缕萦绕心间的思念之网,将一张张沾有鱼腥味的票子,变成儿女的学费,供孩子们读书考学,全力供应下一代奔赴大城市追寻梦想。一茬又一茬的年轻学子或到大城市就业创业,或到城里打工经商,不再重复父辈们的海上生活。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大泉沟迎来了高光时刻,期盼五年之久的新楼房终于要分到各家各户了。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打拼的新一代大泉沟人,不约而同的回到这个600多年历史的渔村,抓阄、选号、领新房钥匙,陪着老爹老妈看新楼、赏海景,感受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亲切的乡音中,找寻心灵深处的那份温暖与安宁,畅想美好新生活!(全文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渔村网事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