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行走在春天里的意象

  于晓斌

(上接3月12日14版)
  冯梦龙有句诗“春到人间万物鲜”。春天的田野宛如一桌盛大的宴席,摆满了新鲜的美味。汪曾祺先生在《野菜》一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是挖野菜的时候了。踏青挑菜,是最好的风俗。”譬如,荠菜是率先报春的时鲜野菜之一,无论多么寒冷的冬天,它都能安然度过,大地春回又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它遍布于河畔溪边、田间地头,不管地势的坑洼与平坦,还是土地的贫瘠与肥沃,只要有足够的阳光,它就能凭借着发达的根系顽强地生长。词人姜夔的一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道出了荠菜的勃勃生机以及氤氲出的缕缕清新和芬芳。一丛丛,一丛丛,挤挤挨挨,葱茏欲滴,给初春的大地带来了灵性和活力。诗人陆游特别爱吃荠菜,有诗为证:“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清代郑板桥也题诗画中赞道:“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而“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则出自辛弃疾的名句,他对春的描写有些清新别致,认为城中那些娇艳美丽的桃花李花不能代表春天,反倒是这些不起眼的荠菜花,不畏严寒,顽强盛开,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诗情画意。
  大凡在农村度过童年的人,大都有过挖荠菜的经历。手拿一把小铁铲,挎一个小篮子,邀几个小伙伴,便在春光明媚的田间地头寻觅那青青的荠菜。我们一边随心所欲地哼着不成调的歌曲,一边顺着绿意的延伸不断向前走,边走边仔细地找寻春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其实,那时挖荠菜,不仅仅是为了一时的口感,更在为单调枯燥的童年放逐欢快。
  如今,我已到知命之年,逐渐明白“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含义。读林清玄先生的文字:“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体会到了比钻石更吸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能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多的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我恍然大悟,原来“清欢”就那么简单。诗人艾略特说,我们所有探索的终点,将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地方——但愿如此吧。
  “草木萌动花盛开,春耕闲田有人来”,随着布谷鸟一声声悠长安详的提醒,勤劳朴实的庄稼人和着春的节拍开始劳作起来,可谓“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春耕春种是他们在春天里最重要的农事活动,也是缄默寡言的农人对土地的一次盛大抒情。
  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大声地吆喝一声:“走,下田去。”然后,牵着牛,背着犁,沉稳地走进田野。此时,阳光一簇簇堆聚在犁铧上,闪着金光。父亲不时地吆喝着牛,用犁铧卖力地破开厚厚的土层,牛蹄子下,泥块向后翻起,板结的土地慢慢变软了,变成庄稼的温床。如今,父亲神气地开着新买的履带式旋耕机,将土地一页页地翻阅,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站在整齐划一的田垄上,我却早已听到了丰收的序曲在田野奏响。
  “人勤春来早,百事农为先。”“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这两句不知传了多少辈的家乡谚语告诉我的父老乡亲:没有春耕的辛劳,就没有秋收的甜蜜。正如《荀子·王制》所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亦恰如一篇微信上所言,“春忙”是生命的赞歌,见证着人们与土地千年来的相知相守;“春忙”是文化的传承,镌刻着人们对辛勤耕耘、奋发有为的执着追求;“春忙”也是精神的共鸣,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劳动的尊重。
  春天里,春风细、春雨柔、春花开、春叶新、春水生、春山绿,而这一切带来的欢喜、震撼、安然、明朗、舒畅……一切的一切,都融进了春之长卷里了,都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意象和风景。也让我记起曾经读过的一段话“每到秋天,我的心里就会绽放出一大片各色各样的菊——那就是我对这个季节的无边喜悦。”
  这句话也适用于春天,正符合我此时此刻的心境。(全文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行走在春天里的意象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