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万物长,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然而,随着花粉、尘螨的增多,春季过敏也悄然而至。那么,该如何应对春季过敏呢?
为啥春季易过敏?
春季万物复苏,动植物迎来了一年的新开始,它们蓬勃生长的同时,释放的过敏原也多了起来。比如多年生的乔木会抽芽、开花,大量花粉便播散出来。很多昆虫从蛰伏中苏醒,伴随它们活动而产生的过敏原也慢慢增多了。因此,这个时期过敏患者的病症就显得更加严重。
过敏原可以分为常年过敏原和季节性过敏原。尘螨、家养宠物携带的过敏原等,一年四季都存在,叫作常年过敏原。季节性过敏原,顾名思义跟季节有关,春季一般源自树木,夏季一般源自霉菌,秋季往往源自杂草。
一些人可能会疑惑,为啥生活中几乎不接触花,还会出现花粉过敏症状?其实,春季花粉过敏的“元凶”不是美丽鲜艳的观赏鲜花,而是通过风媒传授花粉的树木类植物。
自然界的花粉传播主要分为风媒和虫媒两种形式。桃花、樱花等通过虫媒传授花粉,通常不容易引起过敏;杨树、柳树、柏树等需要通过风媒传授花粉,更容易在春季引起花粉过敏。这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春季过敏原多跟树木有关,因为树木每年春季要开花,多数需要通过风传播花粉。此时,若患者在室外或开窗通风时接触了过敏原,就可能发病。
花粉过敏常见症状有哪些?
过敏和免疫力之间存在着密切且复杂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同时对自身组织保持耐受。而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一些通常无害的物质(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产生的过度免疫反应。
因此,对于过敏,整体来说青壮年相对高发。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免疫力比较强,同时户外活动比较多,接触过敏原的概率也更高。当然,学龄前儿童、中老年人群,也并非不容易发生过敏。幼儿园的小朋友,容易对室内过敏原过敏。中老年人群,因为慢性病用药增多,出现药物过敏的情况也比较多。
过敏症状多种多样,有人眼睛痒,有人鼻子痒,有人会咳嗽,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过敏反应的表现取决于如何接触到过敏原。花粉四处飘散,此时,若它们沾染到了眼结膜,
就会引起结膜炎,表现为眼红、眼痒;若它们由鼻腔吸入,就会引起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鼻痒、打喷嚏、流鼻涕。还有一些花粉的颗粒很细小,被人体吸入支气管,就会引起咳嗽、气喘。有些人去郊外玩,在草丛里钻来钻去,身上沾到花粉,就会引起接触性过敏,导致皮肤瘙痒、皮疹。当然,空气中的花粉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吸入,所以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最为常见。
然而,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既是感冒症状,也是花粉过敏症状。那花粉过敏与感冒有何区别呢?
就持续时间而言,花粉过敏时同一症状会反复出现,至少持续三周;而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一般为3—7天。就鼻子症状而言,花粉过敏常见症状为鼻痒,且存在大量清水样鼻涕;而感冒的主要症状不是痒,而是长时间鼻塞和流涕。此外,感冒常伴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而花粉过敏不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花粉过敏在初期症状不明显时,患者很难分辨。如果患者突然发现自己开始对某种食物过敏,出现口咽干痒、嘴唇肿胀,可能是花粉和食物出现了交叉过敏反应。此时建议出现花粉过敏症状的患者,及时去医院查明自己的过敏原,便于进行适当的过敏原环境控制。
如何有效预防花粉过敏?
与其发病后再用药,不如提前用药。建议过敏症状较重、周期性过敏的患者检测一下过敏原。了解自己对何种花粉过敏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如果是季节性的花粉过敏,可以在过敏季节到来前1到2周开始使用抗过敏药。例如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类药物能选择性地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减轻过敏症状。也可以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它们可以减轻鼻黏膜的过敏性炎症,降低鼻黏膜的敏感性,从而预防和缓解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
通常患者如果对其中一种树木的花粉过敏,便会在树木授粉期间出现过敏症状;但若患者同时对几种树木的花粉都过敏,症状持续时间便会拖长。因此,预防用药的周期应覆盖整个花粉季,一般需要等花粉季结束后1到2周才可以停药。
综合往年数据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花粉浓度约在3月中下旬达到高峰并将持续到5月。因此,过敏人群想要预防或减轻不适,最主要的就是不接触过敏原,在花粉季节,尽量避免到花粉浓度较高的区域。
春季中午和下午是室外花粉浓度较高的时段,要尽量避免外出。即使出门,也要在花粉量较少的时间段,如清晨和傍晚外出。出门时做好防护,比如佩戴口罩、硅胶保护套眼镜,穿长袖衣裤等。回家后还要及时洗脸、洗头、更换外衣,把吸附在衣服和身体表面的过敏原去除。
居家期间尽量少开窗,可以配合使用空气净化器或新风系统来降低室内的花粉浓度。如果大家做了这些工作,依然出现过敏症状,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过敏呈进行性加重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进行脱敏治疗。(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