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面朝大海,家乡有杜鹃可思
唐诗《宣城见杜鹃花》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杜鹃花文化的同频绽放
图片

  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实验小学 宋延芹/文 张岩/图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杜鹃花博览园以“春约山海,杜鹃花开”为主题,深植杜鹃文化基因,凭借一场别开生面的《花开绽科学,芬芳寻初心》杜鹃花博览园研学课程,将李白笔下的杜鹃诗意与科学知识、文化传承等巧妙融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独特的研学之旅。
  追溯杜鹃文化,其内涵丰富深厚。李白晚年在宣城所作的诗中,杜鹃花成为寄托乡愁的符号,“三春三月忆三巴”道尽游子思乡之情。而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杜鹃花博览园,杜鹃花不仅是乡愁的象征,更是“杜鹃啼血”传说中忠贞精神的化身。博览园依托滨海山地生态,秉持“重构自然与科技的东方美学”理念,打造出“一花一诗境”的沉浸空间,形成“自然花海—诗词长廊—生态研学”三位一体的文化叙事,为此次研学课程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此次推出的《花开绽科学,芬芳寻初心》研学课程,构建了五维研学课程体系,各有特色,亮点纷呈。
  光谱探秘科学课程让学生在杜鹃花中探寻科学奥秘。杜鹃花喜酸性土壤和光照,课程将李白的乡愁转化为可触摸的学习体验。学生们用pH试纸验证“红萼”成因,重走诗人的观察之路;通过AI程序将子规啼声转为光波动画,闭眼想象“一叫一回肠一断”的场景,感受古诗韵律与科学语言的奇妙转化;还需完成“寻找5种不同叶形的杜鹃”任务,在实践中增长学识。
  美术与艺术课程为学生们搭建了展现创造力的平台。满目繁花与溪谷流水构成的诗情画意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他们以诗词为依托,在花溪谷、云南景观等多个景点进行杜鹃花海写生,用画笔描绘出花海的绚烂;或捡拾落花落叶制作押花标本,将瞬间的美丽定格;还学唱或改编《映山红》歌曲,让艺术之美在花海中绽放。
  传承红色文化课程则引导学生在诗词与故事中感悟家国情怀。学生们吟诵与杜鹃相关的诗词,提取“李白红”文化基因;聆听井冈山映山红革命故事,重温艰难的建国岁月,让红色文化在心中扎根,彰显初心。
  劳动和社会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学生们分组参与园区杜鹃花养护、绿化种植劳作,亲身感受劳动的快乐;还化身杜鹃小导游,结合当日所学为游客讲解,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诗教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背诵《宣城见杜鹃花》,举例说明杜鹃的文化象征;绘制“唐诗杜鹃分布图”,完成诗词接龙挑战,于花海中探寻诗词的魅力。
  研学之旅的实践路线安排得紧凑而合理。从上午的科学课程,到下午的美术艺术、红色文化、劳动实践及诗教课程,环环相扣,让学生在一天的时间里全方位感受杜鹃文化的魅力。研学实践结束,孩子们制作《杜鹃研学护照》,举办“花语心声”展览,巩固研学成果,让这份独特的体验得以延续。
  这场研学课,以李白的诗作为支点,融合多门学科知识,让千年文脉从书卷中走出,扎根于土壤,鸣响于山海。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杜鹃花博览园里,一朵花中蕴含的乾坤得以展现,既承载着“忆三巴”的乡愁,也成为启迪未来的启蒙之地,为学生们的成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诗词校园】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面朝大海,家乡有杜鹃可思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