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红色土地上,何玉梅用一把草撑起教育的希望,用一双脚丈量革命的征程,用一颗心温暖万千群众——                            
					
                        
							
                            
							
								                              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 通讯员 宋晓磊
  1933年的沂蒙山区,春寒料峭的三月里,莒县中楼镇赵家西楼村的土坯房里传来一声女婴的啼哭。谁也未曾想到,这个诞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女娃,日后会如同一株扎根岩缝的红梅,在时代的风雪中绽放出坚韧的光芒。
  她就是何玉梅,一个用毕生践行共产党员初心的大山女儿。在那片孕育了崔砖、何友等革命烈士的红色土地上,她的生命轨迹与国家命运紧紧交织,用一把草撑起教育的希望,用一双脚丈量革命的征程,用一颗心温暖万千群众。
  个人简历
  何玉梅,女,1933年出生,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先后担任西楼乡妇女主任,中楼区民政干事,源河乡乡长,安庄公社文书,莒县服装厂副厂长等职,1992年于莒县工商局离职休养。
  一把草的温度:托起山乡读书声
  1943年的赵家西楼村,荒草在断壁残垣间疯长,就像村民们荒芜的心田。10岁的何玉梅攥着被父亲撕碎的课本碎片,躲在柴房里用烧焦的木棍在地上写字。那时她还不知道,几年后自己将成为在这片土地上播撒文明星火的人。
  由于何玉梅读书学习期间刻苦好学,先后在村里担任识字班队长、学习委员。1947年的春天,刚任村妇女主任的何玉梅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望着一群在泥地里打滚的孩子,心像被针扎似的疼——很多村里人世代目不识丁,连写家书都要求人,她挨家挨户叩门统计适龄儿童时,听到最多的话是“丫头片子认字有啥用”“放牛还能多割把草”。得让村子里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于是,何玉梅挨门挨户做工作。
  当她把全村28个孩子的名字一笔一划记在纸上时,指腹已被门板磨出了红痕。
  “还差4个。”何玉梅咬着牙往相邻的陈家西楼村赶。崎岖的山路磨破了布鞋,她咬着牙在碎石路上走了三里地,终于说服4户人家送孩子来读书。32个名字凑齐的那天,何玉梅蹲在地上高兴地哭了好久。
  可是更大的难题横在眼前:没有教室,没有老师。何玉梅想起村后那座荒废的庙。“就这儿了!”她转身对身后几个年轻人说,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清理庙堂的那天,她第一个爬上积满灰尘的供桌,把那些腐朽的神龛搬下来。屋顶的破洞像朝天的眼睛,漏下的雨水在地上积成小水洼。何玉梅在村民大会上说:“求大伙每人送一把麦秸,给孩子们搭个不漏雨的屋顶。”第二天清晨,她推开院门时愣住了——金灿灿的麦秸在院里堆成了小山。
  当村民们扛着家里的菜板、木箱赶来时,何玉梅突然蹲在地上哭了。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家什,在她眼里变成了最珍贵的课桌。
  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凳子五花八门,有三条腿的木凳,有矮矮的石墩,还有用破陶罐改的坐具,但每个孩子眼中都闪着亮晶晶的光。
  这场“一把草运动”,不仅修补了漏雨的屋顶,更修补了山乡与文明之间的裂痕。
  菜篮里的秘密:播撒革命星火
  1947年,深秋的风卷着落叶,何玉梅的二姐何玉桂突然从莒县县城回来,塞给她一张叠成方块的纸。“把这个送到库山村庙后桥边的松树底下。”二姐的声音压得很低,眼里却闪着光。
  何玉梅的心“咚咚”直跳,她把纸条藏在贴身的兜子里,提着半筐野菜就出了门。
  庙后桥边的老松树像个沉默的哨兵,何玉梅把信塞进树洞里,用几块石头盖住,转身就往回跑。直到跑出半里地,她才敢回头望,夕阳把松树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一刻她突然明白,这筐野菜底下藏着比生命还重的东西。
  这次送信让她彻夜难眠,二姐说的“解放”“光明”像种子落进心里。不久后,她看到地下党员何乐三冒着风雪在村里开会,冻裂的手捏着粉笔在墙上写标语,那一刻,她暗下决心: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1948年的年关,一场大雪封了村里的路。在村里负责妇女、民政工作的何玉梅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给本村烈士赵来玉的亲属送抚恤金。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她的脸生疼,她用外衣紧紧裹着领口,胸前内兜里的抚恤金却被她捂得热热的。夜里,何玉梅才赶到烈士赵来玉的家,如实地将如数抚恤金送到了赵来玉母亲手里。她还帮忙扫雪、贴春联,红纸上的“革命到底”四个字,在皑皑白雪映照下格外鲜艳。
  在担任西楼乡妇女主任的日子里,何玉梅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她带着妇女们碾米磨面,石碾子转得飞快,谷糠落在她们的头巾上;油灯下,她们纳的鞋底针脚密密麻麻,每一针都带着“支援前线”的期盼。
  初心不忘系家国:薪火相传照后人
  1952年的“七一”,何玉梅站在党旗下宣誓,举起的拳头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工作期间,何玉梅走遍了辖区的每个村庄。她的布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印印在山路、田埂、河滩上。
  1992年离职休养后,她也没闲着,背着书包走进了莒县老干部大学,笔记本上的字依旧工整,只是多了些老花镜压出的痕迹。
  “活到老,学到老,八十还学巧。”这句话成了她的口头禅。1977年恢复高考时,她连夜给在临沂工作的儿子写信:“妈文化低,但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1978年,通过努力,她儿子考入医学院。如今,儿孙辈培养出了一个博士生、四个研究生、四个本科生,书桌上总放着她写的座右铭“勤能补拙”。
  风从沂蒙山区吹来,带着麦秸的清香和书本的墨香。何玉梅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像一株历经风霜的常青藤,根深深扎在这片红色的土地里,枝叶始终向着阳光生长。她的故事,是无数平凡党员的缩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生的坚守,让共产党员的光辉,如同山巅的红梅,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