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路小学 费纪玮/文 靳世琳/图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更成为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路小学探索跨学科教学与研学实践的绝佳载体。
  近日,该校打造的《墨梅》主题教学方案,将古典诗词与多学科知识相融合,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全新思路。一诗多解,探寻文化深意
  教学方案首先从《墨梅》原诗解析入手,构建起立体的文化认知框架。在历史背景解读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元朝特殊的社会结构:蒙古统治者将民众分为四等,长期废止科举,汉族文人地位跌至“九儒十丐”的境地。这种历史语境的还原,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王冕“绝意功名利禄”的选择,以及《墨梅》中蕴含的不屈精神。
  文学赏析环节聚焦“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通过分析“淡墨痕”与“清气”的象征意义,学生领悟到诗人借墨梅自喻,表达不媚世俗、坚守本心的高尚情操。而在现实意义探讨中,教师将这种精神品格与当代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如何保持内心的澄澈与正气,实现了古典诗词的现代转化。
跨界联动,构建知识网络
  基于诗歌内容的多维度解读,教学方案巧妙链接多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在生物学视角下,“朵朵花开淡墨痕”成为探究植物输导组织的切入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洗砚池的水为何能改变花色?通过实验演示,学生了解到植物木质部的导管会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当水源带有色素时,浅色花瓣便会显现出特殊色彩,让诗句获得科学解释。
  美术学科则聚焦“淡墨痕”的艺术表达。作为题画诗,《墨梅》与水墨画的黑白美学密不可分。教学中,教师对比水墨画与素描的艺术共性,让学生在笔墨晕染中体会“墨分五色”的韵味,理解诗人为何以淡墨画梅而非浓彩重色。
  物理学知识的融入同样别出心裁。针对“只留清气满乾坤”,教师用分子运动原理解释花香与墨香的传播:花瓣油细胞分泌的芳香油与墨中香料通过分子扩散充满空间,让学生在感知诗意的同时,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这种跨界教学让诗词学习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形成了文理交融的知识图谱。
研学实践,活化文化传承
  为让学生深度体验《墨梅》文化内涵,教学方案设计了系列研学活动。结合诗句“洗砚池边树”,学校联合市文化馆邀请“浮来砚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砚台文化体验活动。学生们在传承人指导下了解砚台的历史演变、形态分类,动手参与简易砚台制作与研墨实践,感受笔墨文化的深厚底蕴。
  春暖花开时节,美术教师带队开展“黑白灰”主题写生活动。学生们在公园中观察花木形态,借鉴水墨画技法完成写生作品,部分学生还尝试用自制砚台研墨作画,实现了从课堂到自然的延伸。而“自家插出墨色花”活动则将科学探究融入生活:学生选用白色鲜切花,通过调配有色水溶液插花,观察记录花瓣变色过程,在撰写观察日记中深化对植物生理知识的理解。
  非遗文化体验是研学活动的亮点。学校特别引入日照农民画、莒县过门笺、五莲剪纸等地方非遗项目,通过传承人展示与学生实践,形成“雅俗对照”的文化认知。学生们发现,尽管王冕的《墨梅》体现文人雅士的高洁,而农民画的浓艳、过门笺的喜庆、剪纸的质朴,同样承载着劳动人民的生活热情。在对比与创作中,学生们完成了对“雅俗共赏”的文化思考。
  据费纪玮老师介绍,《墨梅》跨学科教学实践旨在“让古典诗词成为连接多学科知识的纽带,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实现全面发展”。这种将诗词解读、学科融合、非遗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更培养了其科学探究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目前,该教学方案已在桂林路小学落地实施,成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