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个日夜坚守,爷爷的脊梁扛起孙女的大学梦。何志军———
□ 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 南一宸
2025年盛夏,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高泽村的农家小院里,聒噪的蝉鸣被满院的激动悄然盖过。65岁的何志军双手捧着一张印着“山东理工大学”烫金字样的录取通知书,粗糙的指尖反复摩挲着封面,仿佛要将这份喜悦刻进掌心。身旁,19岁的孙女何炎格——— 这个连自主翻身都需要他人协助的女孩,用三根手指敲开了大学的校门,也圆了爷爷深埋心底的期盼。
这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背后,藏着一条跨越十二年的求学路,一条用爷爷的脊梁铺就、用大爱照亮的希望之路——— 1600多个日夜,17000多次背上背下的动作,在村头那条蜿蜒的小路上无数次出现,何志军佝偻着脊背,将比自己还重的孙女何炎格背在背上。他的脊梁被压出了深深的印痕,却始终没有放下背上的孙女。他的故事,如同一股暖流,在齐鲁大地上缓缓流淌,成为人们口中最动人的亲情赞歌。
一诺千金瘦弱肩膀,扛起风雨飘摇的家
19年前,何炎格的降生曾给这个普通农家带来满心欢喜。可这份喜悦在她六个月大时戛然而止——— 奶奶米宗娥发现,孙女无法像其他婴儿一样自主翻身;一岁时,别的孩子早已扶墙学步,小炎格的腿却软得像没有骨头。
一家人揣着攒下的积蓄,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初诊“先天性婴儿瘫”的诊断如同巨石压顶,他们不甘心,又辗转千里赴京,三家权威医院的一致结论,彻底击垮了这个家庭:“孩子这辈子都站不起来了。”
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四岁那年,何炎格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照顾重担全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肩上。老两口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作出决定:“砸锅卖铁也要养她,让她读书。”
从此,何志军的人生被重新定义。为凑医疗费,他凌晨三点下田,天亮后骑三轮车去工地打零工;米宗娥在家养鸡种菜,卖鸡蛋的钱都攒着给孙女买药补营养。一次针灸治疗,何炎格疼得大哭,何志军抱着她安抚,红着眼眶却从不说“放弃”。
四岁那年,何炎格望着幼儿园满眼向往:“爷爷,我也想读书。”何志军跑遍周边幼儿园恳求,终于为孙女争取到入学机会。此后清晨,他推着小推车送学,冬天裹三层棉被,夏天撑两把遮阳伞,车轮“咯吱”声伴着欢声笑语,成了何炎格童年最暖的伴奏。
风雨兼程脊梁为梯,求学路从未缺席
幼儿园时,奶奶米宗娥每天用小推车推着何炎格上下学。四年级后,何炎格长高变重,奶奶渐渐抱不动了,何志军便接过“接力棒”,用脊背扛起孙女的求学路。
从初中到高中,何志军的一天被精准切割成无数个“时间碎片”:清晨六点,米宗娥帮何炎格梳洗穿戴,何志军则伏在床边,小心翼翼将孙女背到背上,一步步挪到电动车旁,蹲下身稳稳把她放在车上。到了学校,他再背着孙女进教室;放学后,等学生散去,他先把何炎格抱到课桌上,再借助桌子支撑着站起身,背着她慢慢下楼。这样的往返,每天要重复四次,风雨无阻。
高中三年,何志军的背更驼了,力气也大不如前。何炎格比爷爷还重,每次背起她,何志军的腰都要弯成直角,额头的青筋凸起,可他从没想过停下。风雨兼程十余载,村头的小路见证了这对祖孙的身影,学校的楼道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何志军的脊梁,成了孙女求学路上最坚实的“梯子”。
大爱传情众手相扶,点亮求学希望之光
让何志军一家倍感温暖的是,在这条艰难的求学路上,社会各界的爱心从未缺席。日照市妇联、团市委和五莲县妇联的工作人员常来看望,送来慰问金和学习用品;盛世华府小区的居民听说他们的故事后,自发组织捐款捐物,大米、面粉、食用油堆满了家里的角落。每次收到爱心捐赠,何志军都要仔细记在本子上,他说:“这些好心人帮了咱,咱得记一辈子。”
2025年高考,五莲县第一中学考点为何炎格启用备用考场、延长考试时间,安排专人协助。考试结束那天,何志军如往常般抱起孙女——— 这个动作,他坚持了十余年、1600多个日夜。
终于,12年的晨光与晚霞里,这个用脊梁作笔的爷爷,和他背上那个永不言弃的孙女,在人生的答卷上迎来了耀眼的录取通知书。当山东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中时,何志军激动得手颤,眼眶满是泪。为了凑齐孙女的学费,他卖掉了家里所有的鸡,又找了份浇地的活,顶着盛夏的烈日在田埂间忙碌,皮肤晒黑、衣衫湿透也不在意。山东理工大学也伸出援手,安排“爱心寝室”方便他照顾孙女,还提供助学金。握着工作人员的手,何志军哽咽:“多亏好心人,孩子才圆了大学梦。”
如今,何炎格即将踏入大学校门,何志军也准备陪着孙女一起去淄博。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只要娃能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我就不觉得累。”这个平凡的农村老人,用十二载的坚守,诠释了“爷爷”二字最厚重的意义。
何志军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他用脊梁为孙女搭起桥梁,用爱心温暖岁月,这份跨越十二载的深情,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之光,更是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平凡人也能凭借坚守与大爱,书写出最动人的人生篇章。
(本文配图由五莲融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