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慈善观念从“富人”向“人人”转变,慈善资源从个体和组织层面向社区延伸……
9月5日是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主题为“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全国的慈善组织,包括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等不同组织,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线上线下发声,让公众更好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公益事业发展图景。
实际上,自2008年民间慈善力量释放和官办组织转型以来,慈善事业持续向好。数据显示,近10年来,社会公益资源总量增长超1倍,志愿服务贡献价值增长超7倍,慈善信托累计备案资金突破65亿元。同时,经历10年高速增长后,社会组织总量回落,并呈现出三大发展态势:主张跨界融合的社会化、追求有效公益的科学化和提倡科技向善的数字化趋势。有意思的是,在志愿服务里,女性(65.31%)以及在校大学生(46.18%)成为了活跃主力。
全国总量达87.2万个社会组织热衷参与乡村振兴
数据显示,社会组织有效“瘦身”,总量连续两年下降。截至2024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87.2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1133.8万人,相对2022年和2023年都有减少。包括社会团体38.10万个,基金会9901个,民办非企业(社会服务机构)48.13万个。
志愿者人数也在下降,2023年全国志愿者总数为2.67亿人,比2022年减少1138万人(下降4.08%)。活跃志愿者总数为7658万人,较2022年减少31.34%。活跃度下降受机构改革、政策经费不足等影响,同时也呈现科技与AI推动服务数字化的新趋势,青少年参与数量也有增加。此外,全国活跃志愿者年度志愿服务时数从2013年的9.32亿小时,增长至2023年的34.71亿小时,10年间平均增速为14.5%。
乡村振兴方面,社会组织参与热情高企,2023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总数202528个,比2022年增长4%,包括基金会3350个(增长2.95%),占比34.83%,社会服务机构110638个(增长2.37%),占比22.17%,社会团体88540个(增长6.16%),占比23.74%。
慈善信托增速放缓,但基础稳固,持续增长。2024年底累计备案1695个,资金规模69.6亿元(增长31.2%)。2023年新设立慈善信托454个(增长15.82%),资产规模12.77亿元(增长12.02%)。
公益资源总量突破4500亿元。“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是指将社会捐赠、志愿服务价值、彩票公益金三者相加。报告显示,2023年总量达4585亿元,比2022年增长2.39%。来源包括社会捐赠1280亿元(下降9.22%),志愿服务价值1791亿元(下降6.48%),彩票公益金1514亿元(增长31.31%)。
慈善捐赠中,企业捐赠占比76.58%,信息业、制造业是企业捐赠的核心来源,远超其他行业;个人捐赠占比22.42%,其他捐赠占比1.01%。
从慈善款项流入领域来看,医疗卫生排在第一位,投入慈善金额554.78亿元,占总慈善捐赠额的36.73%;第二位是教育领域,为375.45亿元,占比24.86%;社会服务领域248.52亿元,占比16.45%,排在第三位;第四位科学研究投入145.76亿元,占比9.65%;第五位为应急救援领域,投入61.33亿元,占比4.06%。
公益数字化成发展方向助力“小而美”项目走进社区
随着云计算、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正在积极拥抱数字化,推动公益事业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调研指出,超九成的受访组织在目前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希望得到数字化产品、服务、工具的帮助。其中,受访组织在“志愿者招募、管理及维护”“信息公开及影响力传播”以及“专业培训工作开展”三大工作场景的数字化需求最高。
实际工作中,已有82%的受访组织正在使用数字化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节省时间成本、推进工作开展等。报告显示,公益组织在日常沟通交流、信息公开、志愿者工作等场景的数字化程度较高,其需求转化率也排名前列。
在实际数字化投入方面,近半数受访组织最近三年才开始使用数字化解决方案,公益组织的数字化需求不断增加。受访组织仍倾向于成本相对较低的投入方式,其过去一年的实际投入仍以招募志愿者、采购标准化产品、开展专项培训为主。
对于公益数字化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受访组织未来一年的数字化预算呈稳中有升的趋势:59%的组织愿意保持当前的投入,另有35%的组织将提升数字化经费预算,用于购买标准化付费产品、加强专业数字化人才建设。
报告还指出,针对机构捐款过度依赖于公募平台、数字化程度不高导致捐赠统计和回馈滞后等问题,一类新的慈善类型正在涌现——— 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自主性的社区基金、捐赠人建议基金(DAF)等。
这种慈善模式以社群捐赠人为核心,强调相互信任的社群通过集合方式共同决策慈善捐赠和执行模式。其核心是强调深度灵活参与,而非模糊联结的主体形态,避免信息透明缺乏指向、信任成本获取成本较高、筹款规制严格、参与感不强等问题,从而实现“小而精”“散而美”的慈善参与和社会实验形式。
富人慈善转向人人慈善呈社会化科学化数字化态势
业内声音认为,2008—2023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呈现社会化、科学化和数字化三大特点。
行政机关主管的慈善组织向社会化转型,富人慈善转向人人慈善的公众慈善观念变迁,慈善资源从个体和组织层面向社区延伸,融合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社会企业,以及以慈善信托和慈善资产投资保值活动为代表的慈善金融,都是这股慈善社会化浪潮的重要实践。
在慈善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公益慈善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逐步显现。这一方面表现为公益慈善通过与商业、金融、体育、娱乐等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在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将公益慈善要素融入个人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破圈”。
公益慈善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正成为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转型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对公益慈善的科学性的强调构成了公益慈善事业能够进行专业化和组织化的基础。公益慈善的科学化实际上改变了整个公益慈善范式,让“有效性诉求”逐渐成为公益慈善场域的支配性要素。
专家指出,在未来,需补足政策法律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行业基础设施、新时代慈善伦理等短板,积极应对互联网慈善新挑战。 (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