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高新区河山实验学校马瑞琪
在日照市2025年“中国诗词画与话”经典品读活动的语境下,王维的《使至塞上》犹如一座沟通古今的文化桥梁。通过历史溯源、文学品鉴与现实观照的跨学科解读,并融入日照地域文化特色设计教学延展板块,不仅能深度挖掘诗词的文化价值,更能为经典传承开辟新路径。历史经纬:盛唐边塞的时代图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这场战役成为唐蕃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凉州,其行程跨越中原农耕文明与塞外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彼时的河西走廊,既是军事防御的前沿阵地,也是丝绸之路的贸易动脉,胡商驼队与唐军旌旗在此交织,佛教、景教等多元文化在此碰撞。王维身负朝廷使命,目睹边塞的雄浑与壮阔,将个人的宦海沉浮与家国情怀熔铸于诗行,使其成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文学品鉴:诗画交融的艺术魅力
意象构建的美学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堪称意象运用的典范。王维以“大漠”勾勒广袤无垠的空间基底,“孤烟”垂直刺破天际,暗合古代烽火传讯的军事传统;“长河”蜿蜒延展,“落日”浑圆如盘,形成极具张力的视觉构图。“直”字凝练出边塞的肃穆与孤寂,“圆”字赋予画面苍凉中的温润,二者相互映衬,构建出雄浑壮阔又深邃悠远的美学意境。
炼字艺术的情感表达:全诗用字精准,寄寓深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征蓬”自喻漂泊无依的心境,“归雁”北飞既点明时节更替,又暗含思乡之情。“单车欲问边”的“单”字,勾勒出诗人轻车简从的寂寥身影,与边塞的宏大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为情感的转折埋下伏笔。
情感脉络的层次升华:诗歌前半部分叙事中渗透着因政治失意产生的抑郁与愤懑,“征蓬”“单车”等意象皆为心境写照。随着行程推进,塞外的雄浑风光逐渐涤荡心灵,情感从个人愁绪升华至对天地壮阔的赞叹、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豁达豪迈与生命张力。
现实观照:千年诗韵的时代回响
厚植文化自信根基:《使至塞上》承载着唐朝边塞文化,深入解读能让师生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在日照开展品读活动,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焕发活力,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深厚底蕴。
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诗中雄浑壮阔的意境美、凝练传神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学的优质审美范本。通过分析诗词,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结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实现美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启迪逆境成长智慧:王维从政治失意到塞外获得精神升华的经历,能激励当代学生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锤炼坚韧品格,在困境中实现成长。教学延展:日照特色的文化实践
(一)情景对话:古今对话中的文化共鸣
结合日照作为海滨城市的海防历史,设计“盛唐使者日照行”情景对话活动。学生分别扮演王维、日照当地官员、渔民,模拟使者慰问海防前线的场景。对话中融入《使至塞上》的诗意表达,如“日照海疆,浪涌似战鼓,民守如磐石,此等壮景,不输塞外!”通过角色代入与语言创作,学生既能深化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能了解日照海防历史与海洋文化。
(二)研学路线:山海之间的诗意探寻
第一站(刘家湾赶海园):在刘家湾赶海园,学生体验赶海乐趣,了解海洋生物与渔民生活。组织“海陆文化对比”研讨,引导学生对比塞外的大漠长河与日照的碧海金滩,思考地域文化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尝试以日照海洋风光为题材,模仿《使至塞上》的创作手法进行诗词创作。
第二站(日照海战馆):参观日照海战馆,学生了解日照从古至今的海防历史与海战故事。结合王维出使慰问将士的使命,开展“责任与担当”主题讨论,分享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将诗词中的精神内涵转化为现实的价值追求。
通过跨学科解读与日照特色教学延展,《使至塞上》不再是尘封的历史文本,而是成为连接古今、融通文化的鲜活载体,在日照的文化土壤中绽放新的光彩,为经典诗词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