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六年,她走遍九仙山十八万公里山路,在大山深处织就健康守护网,将395位老人的期盼变成触手可及的安心。乡村医生盛倩——
大山里的守护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 
  九仙山的云雾总在清晨漫过陡峭的山脊,将散落期间的7个村庄轻轻揽入怀中。在这片仙境般的土地上,44岁的乡村医生盛倩用6年光阴,在蜿蜒山路上踩出了一条通往民心的大道。
  从2019年踏入五莲县松柏镇王家口子村卫生服务中心起,乡村医生盛倩的白大褂便成了大山里最温暖的底色,她的药箱里装着的不仅是药品,更有7个村庄百姓沉甸甸的信任。
  十八万公里:把山路走成“连心道”
  金牛岭村的山路是出了名的“拧麻花”,最窄处不足3米,会车时需一方退到悬崖边的凹陷处才能勉强通行;后苇场村的山路嵌在陡坡上,雨后满是泥泞,稍不留意就会打滑;靴石村藏在深山褶皱里,手机信号在这里彻底“失联”,想联系村民只能靠扯开嗓子喊……
  盛倩负责的7个村庄,6个在山上,1个在山下,为了不让任何一个村的村民断了诊疗,她给自己定了严格的巡诊周期:山下的王家口子村每日必到坐诊,山上的6个村每周轮巡一遍,遇着雨雪天或村民有紧急需求,巡诊频率还要加倍。
  2019年刚来时,穿着高跟鞋的盛倩在泥泞中摔过跤。村里人私下议论:“县城里来的小嫚儿,怕是熬不过3个月就回去了。”可谁也没料到,这个爱美的女人会脱下裙子换运动裤,让家人把家用车换成越野车,山路上累计跑出18万公里。如今,她的车技早已练就得“比山里的老司机还稳”,能在仅容一车通过的弯道上精准会车,方向盘打多少度、油门踩多深,都像她给病人配药般精准。
  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老弱病残行动不便,别说下山看病,就连出门买个药都难。6年里,为了不耽误老人空腹体检,她凌晨四点半就摸黑上山;寒冬腊月雪封山路,她拄着木棍徒步3小时去给独居老人送降压药;前苇场村里刘大叔脚骨折,她连续38天上门换药。她的车后备箱永远备着三样东西:医药箱、手电筒、给村民捎带的生活用品——— 谁家缺盐了,谁家缺牛奶了,她都记在小本子上,县城采购时一一备齐。村民们说:“盛大夫的车就是咱山里的‘移动百货铺’,比超市还贴心。”
  395 份健康档案:做村民的“健康管家”
  在盛倩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快翻破了的笔记本,本子里密密麻麻地记着7个村庄里的信息:后苇场村的张大爷,降压药余3天;靴石村李大妈,血糖值6.8;毛家河村王奶奶,关节炎需理疗……这是盛倩亲手绘制的“健康档案”,七个村1000多口人,年轻人大部分都走出大山外出务工,留下395位6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状况、用药需求、过敏史,盛倩记得比自己的生日还清楚。
  87岁的田苇场村村民张大娘,曾因手指长了块皮肤癌变吓得彻夜难眠,天天用盐水泡手。盛倩拿着化验单,坐在老人炕沿上笑着说:“大娘,这病发展慢,等它真闹腾起来,您都该过百岁大寿了!咱按时抹药,保证不耽误您吃重孙子的喜糖。”如今张大娘逢人就夸:“盛大夫不光治病,还会给人宽心,比亲闺女还懂我。”
  更重要的是,盛倩深知“预防比治病更重要”。村里的老人们大多思想传统,总觉得“没感觉就是没病”。为了引导村民重视疾病预防,她用方言给老人们讲高血压、糖尿病的预防知识;遇到上山巡诊,她会带着血压仪、血糖仪挨家挨户上门,边给老人体检边念叨:“大姨,您这血压有点高,不是没感觉就没事,就像水管子,时间长了不清理就会堵,血管堵了可就麻烦了。”
  金牛岭村的李陈氏,第一次被盛倩量血压时数值飙到180,老人却梗着脖子说:“我啥毛病没有,不用吃药!吃了药就离不开了!”盛倩没较劲,只是隔三差五就往她家跑,拉着老人一起择菜、剥玉米,边干活边唠嗑:“大姨您看,这水管子老不清理就会堵,水流就小了;血管也一样。咱吃的药不是‘依赖药’,是‘清理血管的药’。”半年后,李陈氏主动拿着空药盒找她:“闺女,再给我开点药,现在头不晕了,干活都有劲了。”
  为了让老人们“听话”,盛倩练就了一身“本领”:给怕打针的老人讲故事分散注意力,给挑食的糖尿病患者改食谱,把降压药分装成小袋写上“早中晚”。她的诊室里总有股淡淡的艾草香,那是她给关节炎老人做理疗时用的。有个县城医院来挖她,开出3倍工资,她指着诊室墙上的健康档案说 :“ 这 里的每一个名字都牵着我的心,我走了,他们咋办?”
  情绪摆渡人:暖心服务送到老人心坎
  宣王沟村的樱桃熟了的时候,张桂芳总会先摘一篮放在门口,等着盛倩来。这个79岁的老人独居多年,子女在外打工,盛倩的到来成了她最盼的事。“小盛一来,我这屋子就亮堂了。”老人常说。
  去年冬天的一个雪夜,张桂芳的降压药吃完了,子女赶不回来。接到电话时,盛倩正在给发高烧的孩子喂药,她安顿好女儿,背着药箱就冲进风雪里。山路结冰打滑,她摔了两跤,膝盖磕出青肿。当她带着一身寒气推门而入时,老人摸着她冻红的脸颊,眼泪止不住地流:“你这孩子,这么大的雪,你咋就来了呢?”盛倩搓着手笑:“您等着药呢,我能不来吗?”那天晚上,她给老人量完血压,又陪着唠了半宿家常,直到老人安心睡去才离开,回家时天已蒙蒙亮。
  村里的老人们大多不善表达,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回应着盛倩的好。她一进村,卖菜的大姨就往她车上塞白菜;赶集的大爷总记得给她捎块烤地瓜;盛倩生三胎的时候,李陈氏攒了一冬天的鸡蛋,非要塞给她补身体……老人们说不出什么感动的话,但她知道,全村人在心疼她。
  许延芳老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常年卧病在床,脾气越来越暴躁。“大妈您看,这是您年轻时的照片,真精神!”她边给老人按摩,边听老人讲过去的事,常常一聊就是俩小时。有天老人拉着她的手说:“闺女,你比我儿女还耐听我唠叨。”盛倩知道,对这些留守老人来说,陪伴有时比药品更管用。
  如今,盛倩的皮肤被晒得黝黑,眼角也添了细纹,但她笑起来时,眼里的光比九仙山的星星还亮。清晨6点,她的车又驶出卫生服务中心,朝着云雾深处的村庄开去。车窗外,樱桃树的影子一闪而过,刘贤花老人又在门口翘首张望。这条她走了6年的山路,依旧崎岖,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因为她知道,在路的尽头,有395颗心在等着她,而她,早已是这片土地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九仙山的风,会记得这个穿白大褂的身影;山间的溪水,会传颂这个“健康摆渡人”的故事。盛倩用6年时光证明:真正的仙境,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人心深处那片被爱与坚守浸润的土地。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爱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山里的守护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