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供销模式”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生态
全媒体记者 马秀萍
秋色如画好丰景。近日,东港区涛雒镇900亩红透了的高粱地“点燃了”整个秋天,引来众多市民前来拍照打卡。在山东日照的田野上,一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通过“党建引领、双社共建”的创新模式,日照市供销社正帮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通过开展订单种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预计秋季3000余亩订单高粱收获310万斤,收入370余万元。
近年来,市供销社聚焦“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以生产托管为载体,探索开展“党建引领、双社共建”生产托管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实现了供销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民的“三方共赢”。通过与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开展“双社共建”,农民入社土地不仅享有“保底收益”,还能将每季粮食净利润的60%作为“盈余分红”。
双社共建:创新服务机制,实现三方共赢
市供销社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增”为目标,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供销系统优势结合起来。联合省供发集团着力构建“订单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全程托管+保底收益+约定提成”模式,确保“先有订单、后有生产”,订单粮食价格具有明显优势,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农民每亩获得800元左右土地保底收益,盈余部分按比例共享土地经营盈余。通过供销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优势互补、省供销专业公司项目化管理,形成了强大的为农服务合力,最大化保障了农民收益。
目前,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与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双社共建”村达105个,帮助59个村集体实现每年总增收180万元,村均增收4.9万元,其中5个村年收入超10万元。
全域托管:扩大服务规模,提升综合效益
市供销社在全省试点探索“全域生产托管”,完成签约15个村、5372亩土地。立足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布局,积极发展黄桃、茶叶、蓝莓等经济作物托管,服务面积达6300多亩。
这一模式带动10个村发展黄桃基地1万余亩,实现年销售额近亿元,农户亩均增收1500余元。
通过整合农机资源和服务力量,大力推行机械化作业,为种植大户提供化肥联采直供直施、无人机飞防和水肥一体化等服务。
科技赋能:精准服务提质,绿色发展增效
市供销社通过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测算,通过开展系列社会化服务,每亩土地可减少20%农药使用量和15-20%化肥使用量,有效防治率超过96%。
这种精准化的服务模式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日照市社还加快构建全市农资流通服务体系,重点培育市级农资龙头企业鲁供农服日照公司,并推动县级农资龙头企业发展。
到2025年底,全市系统农资综合服务站将达到34处,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社达到206处,系统年储存周转量达到5万吨,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多元服务: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销对接
通过深入实施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我市持续完善县域综合集配中心、乡镇综合服务站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到2025年底,全市系统乡镇综合服务站将达到38处,新改造提升村级综合服务社120处。
在农产品销售方面,日照市社大力推进农超、农企、农社、农批对接,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衔接关系。积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发展“村播”带货,助推农产品上行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推进“供销1公里”团店建设,计划社区团购店达到30家,“鲁供优品”店达到15家,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政策支持:强化资金保障,完善工作机制
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市供销社与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积极探索聚焦供销合作社的专属服务方案。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供销合作社日常经营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供销+金融”为农综合服务模式。今年,全市计划服务带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0家以上,完成土地托管23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200万亩以上,开展全程托管土地试点1.5万亩以上。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质量提升:培育示范主体,增强服务能力
总社提出“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市供销社抓住这一契机,加快推动薄弱基层供销社改造提升。培育4个基层社示范社,改造提升11个薄弱基层社,提升2个乡镇经营业务发展水平,重构“空白”基层供销社功能。同时,完善为农服务中心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为农服务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大力培育社有龙头企业,加快推动省供发集团在日照成立子公司,建设仓储烘干基地,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带动基层供销社广泛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完善为农服务中心功能,打造一支懂农业、善经营、会管理、专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未来,市供销社将进一步扩大生产托管面积和服务领域,不断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的实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