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起底“开盒挂人”乱象——
一个名字“扒光”你5年隐私

  通过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上公开发布,对他人造成攻击和伤害,这就是“开盒挂人”。
  近年来,“开盒挂人”正成为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被“开盒”人往往会遭遇网民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遭到陌生人轮番“轰炸”。
  这些“开盒”者从哪里获取了信息?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案例直击网络女主播被“开盒”遭骚扰威胁被迫搬家
  小玲(化名)是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络主播。2023年12月,小玲在后台收到粉丝私信,称她被“网络开盒”了。她的个人信息被曝光在国外一个社交群组里,组内还充斥着大量不堪的内容。
  小玲表示,在外网上看到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家庭住址、电话,还有一张身份证照片,但自己并没有上传过身份证。
  小玲说从那天以后,她经常收到大量的骚扰信息和电话。还有人在她直播间里发评论进行威胁,扬言要到她的住处找她,或者把她的真实地址发到网上,这些骚扰信息让小玲和家人无法正常生活。
  小玲表示,自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害怕对家人和自身都有危险,所以当时选择和父母一起搬离了那个地方。
  警方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和小玲有共同遭遇的还有多名女性“网红”,因为被“开盒”,她们整天生活在不安与恐惧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检察官介绍,“开盒挂人”以点扩面,在公共网络、公共空间,大量人员浏览,甚至有些人去骚扰,实施违法行为。一旦信息被“开盒”,很难消除掉,信息往往被扩散出去,很难恢复原状。
  被“开盒”的人,有些即便当下没有遭受到骚扰、攻击,这些被挂在网上的个人信息也会像定时炸弹一样埋着各种安全隐患。
  利益深挖境外平台组建群组揭开利益链冰山一角
  “开盒”者在网上肆意散布他人信息、隐私,甚至恶意攻击、威胁。
  能够被“开盒”的个人信息更是多到令人震惊,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户籍信息、婚姻状况、社交账号、银行卡交易记录、名下房产及车辆、工作信息、快递地址、开房记录、航班火车出行记录等。甚至只需要一个名字,就可以“开盒”一个人过去5年的个人信息。
  究竟是什么人在网络上实施这些“开盒挂人”行为呢?
  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检察院会同网警部门调查发现,参与“开盒挂人”的有一个叫周某的人。
  2023年11月起,周某开始活跃在几个专门“开盒”的社交群组,成为管理员,并自己创建“开盒频道”,这些“频道”专门用于公开发布明星、“网红”、社会热点人物的个人信息,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在此过程中,周某结识了同样从事此类活动的唐某等人。
  在本案中,周某等人在“网络开盒”部分个人信息时还附加大量侮辱性评语,甚至组织、煽动他人进行电话、短信骚扰。
  检察官介绍,作为“频道”创建者,周某更大的目的,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满足取乐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让他很有成就感。有人通过“开盒”获取更多经济利益,还有人为了泄私愤。
  周某等人是如何获取这么多被害人的个人信息的?
  据周某供述,他出于猎奇心理在境外社交平台上注册了一个账号,用来非法查询、收集公民个人隐私信息。注册账号后,通过代为查询信息或出租账号牟利,收费标准根据查询难度和信息数量从20元至200元不等。
  2023年到2024年3月期间,周某、唐某等6人通过域外软件,非法收集、买卖、提供并公开明星、“网红”、社会热点事件当事人等800余人的个人信息,浏览量超过400万次。
  法律亮剑“开盒挂人”既要负刑责也要承担民事责任
  今年4月30日,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周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4000元;唐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6000元。
  在追究主犯周某、唐某刑事责任的同时,检察机关还以公益诉讼追究全部6名被告的民事责任。
  今年8月2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对这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开庭。法院经审理认为,周某等人“开盒”大量公民个人信息,严重侵害众多不特定主体的个人信息权益,破坏网络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法院当庭判决被告周某等人在国家级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并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10万元。
  以公益诉讼的形式对“开盒”者追责,也是检察机关在网络暴力治理领域的一次探索。
  法学专家表示,“开盒挂人”的行为从刑法学的角度讲,会因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涉及多种不同的罪名。包括设立一个通讯群组,从社工库上寻找个人信息和隐私,在通讯群组里发布,进行人身攻击,包括线上的人身攻击和线下的纠缠、骚扰行为。所以会涉及很多罪名,比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寻衅滋事罪、侮辱诽谤罪。
  一旦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开盒”,应该如何应对?
  法学专家指出,应第一时间向互联网平台举报,同时权利人可以向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进行举报,举报电话12377,也可以到公安机关报案。
  (综合央视新闻、济南时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9 版:微视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名字“扒光”你5年隐私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