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楚永芹:三十年匠心 坚守团圆味
  

全媒体记者 杨辉/文 特约记者 刘明照/图
  时隔一年,记者又一次采访了
  楚永芹。一见面就和老朋友一样,分享着喜悦,“告诉你个好消息,我的‘果子’成功入选日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啦!”楚永芹满脸的笑容。“来得正好!刚出炉的月饼还热乎,快尝尝是不是小时候的味道。”说着楚永芹就从旁边的盘子里拿起一块,“咔嚓”一声,酥皮簌簌落在掌心,温热的果仁香气扑面而来——— 这是日照人中秋记忆里最鲜明的味道,也是楚永芹用三十年时光,手工揉进月饼里的家乡温度。
把“实在”揉进每寸面皮
  中秋将至,在莒县店子集街道西沟头村的“文田糕点”房里,55岁的楚永芹正忙着揉面、包馅。案台上的面团要揉到筋道回弹,馅料里的花生仁、核桃仁、腰果得提前烤出焦香,就连每天用的花生油,都要去油坊接刚榨好的热乎油。“从一个月前就开始接中秋节的订单,一直要忙到中秋前一天都做不完。”
  在添加剂、预制馅料充斥市场的当下,楚永芹的坚持显得有些“固执”。“做吃的,良心比啥都重要。”她的原材料清单里,没有模糊的“复合添加剂”,只有看得见的好食材:面粉要选筋度足的高筋粉,芝麻得是颗粒饱满的新货,红枣都是选用新疆的去皮红枣,“这种去皮的红枣成本是有些高,还有进口的大腰果,都是做月饼上等的食材。还有做糕点最重要的花生油,我每天天不亮,就去附近油坊等新鲜花生油,刚榨出来的油带着花生香,拌进馅里才够味。”这些细节,楚永芹已经坚守30多年。
  传统配方是根基,但楚永芹也会悄悄“微调”。“小时候吃的月饼太甜太油,现在人不爱这个了。”她反复试验,减少白糖用量,用蜂蜜增加温润口感,油脂也控制在“香而不腻”的程度。如今她做的月饼,咬下去酥松不扎嘴,馅料里的果仁嚼得到颗粒感,甜度刚好裹着面香,“老顾客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但更合现在的胃口’”。机器替代不了的掌心温度
  “现在四个工人,加上我自己,每天能做出来400—500斤月饼,纯手工做不了太多。”在楚永芹看来,机器做的月饼,边边角角都是硬的,没有“活气”。而自己的手工制作,藏着机器学不会的细节:揉面要顺着一个方向,让面筋形成恰到好处的“筋络”;包馅时手心要微微用力,让面皮均匀裹住馅料,既不露馅也不厚皮;烤的时候要盯着火候,“差一分钟,酥度就不一样”。
  这份“慢功夫”,让楚永芹的月饼有了独有的“烟火气”。有的月饼边缘带着手工捏出的不规则纹路,也有的图案不是那么清晰,有的表面烤得略深些,带着焦香,“不完美,但吃着踏实”,经常来回购的李女士每年都要专程来买十几斤,“市场上的月饼包装好看,却吃不出这份实在,楚大姐的月饼,一口就想起小时候过中秋的日子”。

从谋生手艺到非遗荣光
  对楚永芹来说,做月饼最初是为了谋生。年轻时她跟着长辈学做桃酥、蛋糕,后来发现大家格外喜欢她做的老月饼,便一门心思钻了进去。“一开始就是想把味道做好,让人家愿意再来买。”没想到这份坚持,让她的手艺成了“宝贝”——2024年6月,“莒县喜饼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年3月,又成功入选日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她的月饼不仅火遍本地,还接到了北上广的订单,甚至有海外华人托朋友代购。“有人说,吃不到我家的月饼,中秋就像没过完整。”楚永芹笑着说,这份认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三十年过去,案台换了几张,手艺却始终没变,“只要大家还喜欢这口家乡味,我就会一直做下去,把这份团圆的味道传下去”。
  临近中秋,糕点房的窗户总透着暖黄的光,楚永芹和工人们揉面、包馅、烤炉前盯火候的身影,在蒸汽里忽明忽暗。打包好的月饼装在印着“文田糕点”的朴素纸盒里,被顾客们拎在手上,一路飘着香。
  “只要这口家乡味能让大家想起中秋的团圆,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这是属于日照人的中秋记忆,也是楚永芹用三十年时光,为团圆写下的最好注脚。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爱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楚永芹:三十年匠心 坚守团圆味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