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蓓蓓 通讯员 陈德耀
在莒县碁山镇大庄坡村,孙立彬的名字总与“碁山木雕”紧紧相连——— 作为这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俯身木石间二十余载,以刻刀为笔,让冰冷的木材与山石长出鲜活肌理,更将散落在时光里的乡村记忆,细细雕琢成可触摸的“乡愁”。
这份与雕刻的羁绊,早在童年便已生根。那时,爷爷与父亲手持錾子敲打着石头,将粗糙原石塑成精巧摆件的专注模样,像一粒种子落在孙立彬心里。受家人影响,他总爱蹲在院子里摆弄树根,用小刀在上面刻下简单纹路,小小的创作世界里,藏着最初的热爱。
2003年的春节,北方农村还裹着冷意,孙立彬去老同学家串门。屋里暖融融的烟气裹着墨香——— 同学正趴在桌上画画,手边的瓷杯冒着热气,孩子在一旁搭积木,妻子偶尔凑过来指点两句,日子像宣纸上晕开的墨,温润又踏实。“现在靠画画接些活儿,不用跑远,还能照看家里。”同学笑着说。这话像根细针,轻轻戳中了孙立彬的心。
散场时,另一个朋友拎来一截半人高的大树根,树皮粗糙,还带着山林里的湿气:“立彬,你手巧,要不试试琢磨琢磨?”他抱着树根回了家,树根的纹路像藏着秘密,他找来电锯小心翼翼地修掉边角,又用砂纸从粗到细一遍遍打磨,指尖磨得发红发烫,也没舍得停。
几天后,孙立彬带着雕好的茶几,去了大集。没想到在农村大集上竟以1200元卖出。这笔收入像一束光,让他看清了方向:“原来喜欢的事,也能养活自己。”自此,他放下行囊,一头扎进雕刻的世界。
起步的路满是荆棘。不懂辨别木材好坏,孙立彬高价买回来的树根大多成了废料;连着几个月没收入,家人亲戚的质疑声也不断。但刻刀握在手里的踏实感,让他不愿放弃。他抱着作品去请教老匠人,翻遍书籍学习木料知识,失败了就从头再来。慢慢地,他的刀工越来越稳,选料的眼光也越来越准,木头上的纹路,开始跟着他的想法“生长”。
2013年,老树根资源渐渐减少,孙立彬又一次调整方向——— 转向小巧的“手把件”创作。蛤蟆的灵动、莲蓬的饱满,经他刻刀雕琢,都变得鲜活可爱,很快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后来,他又跟上潮流,打开手机直播雕刻过程:镜头前,木屑簌簌落下,网友们隔着屏幕看一块木头逐渐成型,常有观众留言提建议,也有人分享新创意。这不仅让他的作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更让家人从最初的反对,变成了如今的全力支持。
“碁山的石头有股乡土味,不雕可惜了。”除了木雕,孙立彬还把目光投向了家乡的山石。2020年,他在山上捡到几块温润的石头,看着石头的纹路,沂蒙山区老房子的青砖黛瓦突然浮现在眼前。凭着木雕打下的功底,他决定雕一组“沂蒙民居”。直播雕刻时,网友们跟着进度出主意,有人提醒“屋檐要翘一点才像老家的房子”,有人建议“门墩上刻个石狮子更有味道”。作品还没完工,一位浙江网友就提前付了定金,说“看到这房子,就想起外婆家”。这次尝试让他更坚定:普通的石头,也能承载乡愁。此后,近10件“沂蒙民居”石雕、精巧的石壶陆续诞生,每一件都藏着乡村的烟火气。
如今,孙立彬的作品里,既有瑞兽花卉的吉祥寓意,也有农家器物的生活气息,更有传统民居的乡愁寄托。他刻木雕时,总爱保留木材的天然纹理,让自然之美与人工巧思相融;雕石头时,又会顺着石材的质地和颜色“因材施艺”,让每一块材料都发挥最大价值。一件作品从选料、构思到完工,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短则几天,长则数月。“得花心思慢慢磨,才能出好东西。”他笑着说。
作为“碁山木雕”的传承人,孙立彬肩上多了份责任。“不光要把技艺传下去,更要把乡愁留住。”未来,他还想继续在木石间探索,雕出更多带着民俗味儿的作品,用一把刻刀,讲好非遗中的乡村故事,让更多人透过这些手作,想起自己心底的那个“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