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缕肉香,每一天都准时飘起,已成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小店的主人陈长利———
□ 全媒体记者 房姿辰
清晨六点,东港区日照街道尚沉浸在薄雾与静谧之中,一家名为“陈长利肉夹馍”的小店已亮起暖黄色的灯光。
面案上卧着一团发酵得当、饱满柔软的面团,炉中炭火正红,一旁铁锅中的卤肉咕嘟冒泡,浓郁的香气穿破清冷空气,似一道看不见却极具力量的召唤,唤醒半梦半醒的城市。这缕肉香,二十三年来每一天都准时在此飘起,已成为街道肌理的一部分。
店主陈长利的故事,要从2003年讲起。那时,他还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铁皮小车,穿梭于日照的街头巷尾。一辆小推车、一炉火、一口锅,便是全部家当。风吹日晒,晨昏不改,每天定点守着自己的小摊。
岁月流转,小推车早已退场,如今换成了一家窗明几净、桌椅整洁的小小店面。几经搬迁,陈长利的脚步始终没有离开这条街道,他像是长在这里的一棵树,树根深扎,默默记录着街道的变迁。变的是位置,不变的是炉火旁那个专注如一的身影,是那一套不容马虎的制作规矩——— 肉,必是当日清晨送来的新鲜上品;料,秘制配比二十三年不曾变过;面,没有添加剂的健康食材;制作,从揉面、烤馍、剁肉到浇汁,每一道工序皆依古法,印满时光所赋予的郑重其事。案板边缘那层深深浸入木纹的油渍,如年轮,如拓片,静默而有力地铭刻着二十三年来的每一次斩切、每一份诚意。
“咱家肉夹馍,吃的就是实惠和安心,这样才能够走得久远。”陈师傅话音不高,却自有千钧之重。他手中的菜刀一起一落,稳健而熟练,咚咚的剁肉声节奏分明,像是这小小厨房的心跳。
这单调重复的声响里,藏着让食客们欢喜的奥秘———“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口香”。酥脆的白吉馍一经咬开,蒸腾的热气便裹挟着纯粹的麦香扑面而来。内里是剁得细碎丰腴的腊汁肉,肥瘦相间,咸鲜的卤汁瞬间浸润每一寸馍芯,在唇齿间奏响一场酥脆与软糯、面香与肉香交融的协奏曲。
正是这极致纯粹的味道,让人们心甘情愿从全市各个角落慕名而来。小店门口时常未到饭点就已排起三五米的长队,成为老街一道熟悉的风景。
巨大的需求量背后,是一家三口从清晨五点直至夜幕降临的连轴忙碌。日复一日,现在,他们每天能卖出超过五百个肉夹馍。然而,即便生意如此红火,陈长利却坚守着一条铁律:“宁要肉等馍,不要馍等肉。”在他看来,肉夹馍的魂,就在于那口“烫手酥脆”。馍一旦出炉,光阴就开始与口感赛跑。若是耽搁久了,馍皮吸潮变软,便失去了灵魂。因此,他坚持必须现烤现卖,馍一出炉便立刻剖开,夹上热气腾腾的卤肉,第一时间递到食客手中。也正是这份对口感近乎偏执的坚守,让他拒绝了所有外卖订单。
“哪有什么生意经?”面对旁人的赞叹,老陈总是搓着沾满面粉的手,笑得朴实无华,“不就和做馍一样,就得实实在在的!”在他眼里,成功的秘诀透明得像一汪清水。“面是每天进新的,我们自己和面,自己烤。我能保证,做肉夹馍的每张饼都是我们新鲜现烤的。现烤的饼皮脆,香,好吃!”
二十三年来,这家小店早已超越一粥一饭的意义,成为存放在岁月里的“家味”档案馆。
每天,当晨曦照亮城市街道,那团熟悉的香气依旧会准时从“陈长利肉夹馍”的门里弥漫出来,融入市井的喧嚣。那一只朴实无华的肉夹馍,热烫地捧在手里,馍外脆内软、面香醇厚,腊汁肉肥瘦适中、酥烂醇香,入口瞬间,丰腴的肉汁浸润馍心,是扎实的满足,也是熨帖的温暖。它包裹的,不仅是真材实料的肉香与麦香,更是一份未曾冷却的匠心与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