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穆盛娟 报道
本报讯 近日,随着《生万物》剧组在临沂·红嫂家乡旅游区的取景拍摄,该取景地迅速成为备受瞩目的网红打卡点,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10月7日,日照日报社小记者工作站带领小记者们深度探寻这片充满红色记忆与民俗风情的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地,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刚踏入旅游区,小记者们便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古老的石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灰色的石墙历经风雨洗礼,却依旧笔直矗立,茅草覆盖的屋顶透着原生态的质朴;脚下的石板巷蜿蜒向前,每一步踏下,都能感受到石板传来的微微震动,仿佛穿越时空,听到了当年沂蒙军民穿梭街巷、支援前线的脚步声。“这就是电影里见过的场景!”有小记者忍不住惊叹,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份跨越时光的乡野诗意。
沿着石板巷前行,红嫂革命纪念馆成为小记者们的“第一站课堂”。馆内陈列的一件件革命文物,带着岁月的痕迹——— 有红嫂们连夜赶制的布鞋,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里藏着对战士的牵挂;有战时使用的手摇纺车,木质部件已被磨得光滑,却仿佛仍能转动出支援前线的棉线;还有一幅幅黑白历史照片,定格了母送子参军、妻送郎参战的感人瞬间。讲解员结合文物背后的故事,将明德英乳汁救伤员、李桂芳带领妇女架火线桥的事迹娓娓道来,小记者们围在展柜前,听得格外认真,不时在采访本上写下关键信息,眼中满是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重走支前路》作为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2025年倾力升级打造的行进式互动体验项目,成为了此次活动的重头戏。该项目以抗战时期沂蒙人民拥军支前为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合了实战演艺和红嫂故事情节。小记者们亲身参与其中,仿佛化身为当年的支前群众,与演员们一起穿梭在枪林弹雨之间,感受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小记者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当天的压轴行程,是观看经典舞台剧《火线桥》。该剧以“毁家纾难、戮力支前”为核心,通过《序》《永远的新娘》《血乳交融》《支前》《火线桥》五个情景故事,串联起沂蒙人民的英雄壮举:《永远的新娘》中,李凤兰为参军的丈夫守候一生,红盖头里藏着对家国的大义;《血乳交融》里,明德英不顾个人安危,用乳汁救活重伤战士,展现超越血缘的大爱;《火线桥》篇章更是将演出推向高潮——— 演员们模拟寒冬时节,李桂芳带领妇女跳进冰冷河水,用身体架起“人桥”,让部队顺利通过,台下小记者们握紧拳头,不少人悄悄红了眼眶。演出最后,全场齐唱《谁不说俺家乡好》,熟悉的旋律在剧场回荡,红色情怀在每个人心中激荡。
返程路上,小记者们的讨论依旧热烈。“今天才知道,电影里的英雄故事都是真的!”“纺线比想象中难多了,红嫂们太伟大了!”此次探秘之旅,不仅让小记者们近距离接触了影视取景地的魅力,更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了沂蒙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