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
在东港区涛雒镇,每当潮起潮落间掠过熟悉的渔汛,总有一个身影格外醒目———
他叫刘玉明,鲁东港渔68056号渔船的船长,一位与黄海相伴二十年的普通渔民。二十年里,他与惊涛骇浪博弈,以船为家、以海为邻;更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用两次惊心动魄的救援,将“见危必救”的誓言刻进浪花里,让渔家大爱在沧溟之上熠熠生辉。
晨雾惊魂:一声呼救,他逆浪托起生命之光
2025年8月12日的黄海,被一层厚重的晨雾裹得严严实实。凌晨5时30分,天刚蒙蒙亮,刘玉明带着儿子刘楷和船员,驾着渔船驶向海蜇作业区。引擎的轰鸣声划破寂静,海浪轻轻拍打着船舷。
然而,就在此时,一声嘶哑的“救命!”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快调头!”刘玉明没有丝毫迟疑,立刻指挥船只转向。凭借多年的海上经验,他迅速锁定了声音的来源。靠近后,他们发现一名男子正趴在一块漂浮物上,神情疲惫不堪,眼中充满了绝望。
原来,这名男子是前一天晚上到海边扒蛤蜊的游客,由于不熟悉潮汐情况,被突如其来的涨潮卷入海中。尽管他会游泳,但在冰冷的海水中挣扎数小时后,体力已接近极限。幸运的是,他脱去了衣物,并依靠头灯的光亮保持清醒,才得以坚持到救援的到来。
看到渔船靠近,这名游客再也抑制不住情绪,获救的瞬间激动得泪流满面,连连道谢。刘玉明见状,迅速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披上,并递上热水为他取暖。“当时他整个人都快精神崩溃了,这个季节除了我们捕捞海蜇的船,几乎没有其他船只出海,再晚一步真不敢想。”刘玉明事后回忆道。6时40分,渔船安全靠岸,一条生命被成功托起。
寒冬救援:浮球预警,他破浪搜救三命
海里救人对刘玉明来说并非偶然。时间拨回到2 0 2 3年那个寒冬———
那天海风呼啸,气温低至零下,刘玉明和船员们正在外海作业,突然发现海面上散落着几个养殖浮球,随着海浪四处漂泊。“不对劲,这浮球看着像是渔船失事留下的!”刘玉明心里一紧,常年与大海打交道的他,立刻意识到可能发生了沉船事故。
“快搜索!”他当机立断,指挥渔船朝着浮球漂流的方向驶去。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海浪比平时更加汹涌,渔船在波峰浪谷间颠簸,船员们紧紧抓着船舷,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在那儿!”一名船员突然大喊,只见不远处的海面上,一个身影浮在水中。遇险船员被绳子缠绕挂在了沉船的桅杆上。随即,他立即与同伴对其他遇险船员进行搜索,最终在冰冷的海水中救起了三名已经休克的烟台渔民。
“海水刺骨,再晚几分钟人就没了。”刘玉明回忆道。他的果断行动和团队协作精神,再次挽救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船被巨浪打翻,几人在海里漂了两个多小时,再晚几分钟就真的挺不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玉明只是摆摆手:“都是海上讨生活的人,见人有难,哪能不管?”
大爱传承:渔家本色,他用善举点亮文明之光
刘玉明的善举背后,是他刻在骨子里的渔家精神。
“靠海吃海,渔家人的命是连在一起的。”这是刘玉明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对儿子刘楷的言传身教。在刘楷的记忆里,父亲从小就教育他:“海上危险多,今天你帮别人,明天别人也会帮你。”
刘玉明的好人好事早已不是新鲜事。除了两次惊心动魄的海上救援,他还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邻居家的渔船坏了,他放下自家的活计就去帮忙修理;村里的老人行动不便,他每次出海回来,总会挑些新鲜的海货送过去;看到海边有垃圾,他也会主动清理。
不仅如此,刘玉明还总把安全挂在心上。每次看到游客来赶海,他都会主动提醒:“不熟悉海况的话,一定要去正规区域,记得看潮水表!”他还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给村民们讲海上安全知识,带头践行可持续渔业,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片养育渔家人的大海。
渔港码头,每当夕阳将渔船镀成金色,总能看到刘玉明站在船头眺望海平线。那些被他从死亡线上拉回的生命,如今已开启新的人生旅程。而这位海上生命摆渡人,依然用他布满皱纹的双手,紧握着守护生命的船舵。
正如他常说的:“大海给咱饭吃,咱就得给大海还情。”这份质朴的渔家哲学,正随着浪花传向更远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