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陈潇
清晨五点,天空还蒙着一层薄暗,五莲的大街小巷里已响起“沙沙”的清扫声。几个身着橙色工装的身影在路灯下移动,其中那个脚步沉稳、总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就是张作凯。
作为五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环卫项目负责人,张作凯的日常,是从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记事本开始的。
“3号车刹车片需检查”“青岛路水务大厦处果皮箱需更换”“新来的小刘要教他避开早高峰作业”……每天开工前,他都会对着本子逐一核对,再把任务分配给班组同事。
炎炎夏日,他会提前在作业车上备好藿香正气水;冬日寒风刺骨,他总是第一个到车库,发动作业车预热。“车暖了,兄弟们干活儿才不冻手。”他说。
人民路、北京路、青岛路……七年来,辖区的路走了一遍又一遍、路边的街牌和长椅擦了一回又一回。每当险情来临,这道橙色身影又会“逆行”而上,在城市的“经纬线”上留下坚守的足迹。
去年夏天的那场强降雨,至今仍是张作凯和同事们记忆里的一场“硬仗”。
连续几天的降雨,使得辖区低洼路段积水,浑浊的雨水裹着落叶、杂物涌入下水道,不少雨水箅子被堵得严严实实。
张作凯二话没说,直接带着同事们冲进浑浊的积水中,撬开一个个雨水箅子、徒手一点点抠出堵塞的杂物。污水中的烂菜叶、塑料袋等杂物缠在一起,不时还混着几根尖锐的树枝。橡胶手套早已被划破,指尖渗出的血丝融入污水中,很快消失不见。顾不上包扎,也顾不上擦一下脸上溅到的污物,此刻的他,心里只有一件事:尽快把箅子撬起来,疏通下水道,缓解险情!
“老张!老张!你的车马上要被淹过车门了,赶紧去挪走吧!”正忙的时候,同事小李突然指着不远处的停车位大喊。那是张作凯一个月前刚买的车,也是家里最值钱的物件。
听到小李的提醒,张作凯只是抬头看了车一眼,眉头皱了皱,就继续埋头清淤、撬箅子,手上的动作一直没停。“车淹了能修,这里离不开人!”说话间,他终于抠开了最后一块堵塞物,积水“哗……”地一声泻向下水道。
那一天,张作凯带着同事们在水里泡了整整15个小时,疏通了17个雨水箅子。直到傍晚积水退去,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去看车——— 此时的车内早已进了水,脚垫泡得发胀。
除了防汛清淤,来自风雪中的记忆同样让张作凯印象深刻。
去年正月,一场数十年不遇的暴雪席卷五莲全城,城市交通面临严峻威胁。
“雪情就是命令!”张作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调来铲雪车、融雪剂,把班组里的同事分成几组,奔赴各条主干道和关键地点。
冰天雪地,凛风如刀。零下十度的严寒里,他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融雪剂撒完了,他和同事们一起扛着袋子往车上搬;饿了,一个面包就是一顿饭;困了,就缩在车里打个盹。
就这样连轴转了三天两夜,近60个小时没合眼,张作凯和同事们硬是在厚厚的积雪中开辟出一条条安全通道。
“重点路段再检查一遍,确保没有死角。尤其是台阶上,千万别留冰碴子,老人孩子走上去容易摔。”这是他拖着几乎冻僵的身体、带着满眼血丝回到工作室时,说的第一句话。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七年里,张作凯的荣誉证书叠了厚厚一摞:连续七年被评为县优秀环卫工人,年年都是公司先进工作者,荣获“市级户外工作者驿站明星站长”称号。
常有人问他:天天这么苦这么累的,图个啥?对此,张作凯笑得朴实,“咱就是个环卫工,把活儿干好,让大家走在干净的路上,心里就踏实!”
晨雾里的橙色身影,在日复一日的辛勤清扫中,迎来城市的第一缕初光,照亮城市的“经纬”,也温暖了人们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