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节,黄栌、枫树、柿树等树叶开始变红,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为即将逝去的秋天留下最后一抹靓丽。
霜天红叶,诗意盎然,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常咏霜叶,托物言志,抒发情怀。
提到霜叶,人们马上会想到耳熟能详的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夕晖晚照,红叶流丹,彤云彩霞,晚秋的红火热烈景象跃然纸上。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在朝中任左拾遗之职的白居易遭政敌攻讦,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在江州的一个深秋,白居易独自一人在庭中饮酒,酒过三巡,此时诗人面色红润,宛若霜后红叶般娇艳,他状物言情,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醉中对红叶》:“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不是春”三字意味深长,曲折而含蓄地反映出诗人落寞、苦闷的心境。
永贞元年(805年),白居易的诗友刘禹锡因参与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此时的刘禹锡34岁,正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之时,却被赶出了朝廷,但他并没有消沉。他的《秋词二首》就是在此时写的。其二云:“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晏几道受命出监颍昌许田镇(现属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三年后的深秋,48岁的晏几道任期届满得以重返汴京。在返京途中,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他颇有感触,深知此去山高路远,许田镇的人与事即将如过眼云烟,唯有那些情谊,在离别之际令人难以忘怀,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临江仙·淡水三年欢意》:“淡水三年欢意,危弦几夜离情。晓霜红叶舞归程。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字里行间让人深切感受到离别时的深情厚谊。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杨万里的这首《秋山》写于晚年,当时他已经历了多次官场起伏,归隐乡里,闲居乡间。诗中通过对秋天山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乌桕,是一种落叶乔木,夏日开黄花,秋则为红叶,而到了杨万里的笔下,乌桕似乎成了神交已久的老染工。
元朝散曲家朱庭玉《天净沙·秋》云:“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题红,是指在红叶上题诗。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后两人终成良缘。
北京香山红叶闻名遐迩,是深秋观赏红叶的好去处。这里地势险峻,峰峦叠嶂,漫山遍野的黄栌树犹如片片红霞,异彩纷呈。树叶随着山势的起伏、光照的疏密,所呈现的色彩绚丽多姿,美不胜收。香山红叶从山上到山下逐步变红,从单棵变色到漫山红透,再到后段枝叶飘零,可谓一步一景,气象万千,被称为“燕京八景”之一。
香山也常出现在明清文人墨客甚至帝王的笔端。明宣宗朱瞻基曾多次在金秋时节寻游香山,并赋有《红叶》一诗,其中有“朔雁南飞秋满天,千林红叶色相鲜”之句。明代文人于奕正,每至金秋必到香山赏秋。天启二年(1622年),他到香山,见古寺为枫林所环绕,秋色正浓,写下一诗:“四山秋色重王言,青翠巍巍捧一轩。叶渐有声霜待老,僧能无语梵应尊。”
清代时,为香山秋色写诗的代表,要数乾隆皇帝。他一生写了千余首关于香山的诗。当他82岁时,还来到香山,当看到漫山红叶时,他写下“数来九九叶乾阳,今岁秋长了不凉。翠柏丹枫争助景,紫萸黄菊弗孤香”之句。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