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家庭半径”,拥抱“自我成长”越来越多中年女性开始主动“充电”
□ 全媒体记者 隋言晨
10月16日19点,走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616身所形体美学教室,37岁的昕羽老师正带着一群女性学员练习颈肩部运动。
“这两小时是我一天里最放松的时刻。”今年刚40岁出头的解芳笑着说,在这间教室里,她暂时告别了“妻子”母亲”“职员”的身份,只是一个享受形体美学的学习者。
如今,像解芳这样主动“充电”、培养兴趣爱好的中年女性正越来越多。她们走出家庭的方寸之地,走进健身房、画室、书房,在兴趣的世界里寻找新的生活节奏。
记者走访了市内多家艺术培训机构、社区活动中心及线上学习平台,倾听她们的故事,探寻这股“中年充电热”背后的需求与变化。
从“围着家转”到“为自己活”
兴趣是生活的“减压阀”
“孩子上大学后,家里突然空了下来,在家除了做饭就是打扫卫生,总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50岁的孙娟是一名全职主妇,回忆起一年前的生活,她用“迷茫”来形容。
之前,她的生活重心全在儿子身上,就连周末也在陪儿子上补习班中度过。去年9月,儿子去外地读大学,孙娟的生活一下失去了“锚点”。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娟在小区业主群看到社区开设周末毛线编织班的通知,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报了名。“之前都是妈妈为我们编织毛衣,现在我也学起来妈妈的样子了。”随着老师耐心的教导,她的心渐渐静了下来,“当编织好的向日葵拿在手中,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做手工能让我感受到‘创造’的快乐。生活也变得更充实了。”孙娟笑着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空巢期”的心理调适是许多中年女性培养兴趣的重要原因。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咨询“中年生活意义感缺失”的女性群体中,有62%是孩子离家或即将离家的母亲。而培养兴趣爱好能让她们重新找到生活的焦点,从“为他人付出”转向“自我关怀”。
除了心理需求,工作压力也推动着部分中年女性寻求兴趣的慰藉。47岁的陈琳是一家国企的部门负责人,平时工作都是和电脑打交道,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工作,神经时刻紧绷。
陈琳说,后来她报了瑜伽班,起初只是想改善睡眠,没想到练了半年后,不仅失眠的问题解决了,心态也变得更平和。
“以前遇到工作紧急时,我会整夜睡不着觉,现在练完瑜伽,就能平静地分析问题。”陈琳笑着说,现在她的瑜伽垫成了“减压神器”,不管多忙,每天都会抽出半小时练一练。
无论是孙娟手中逐渐成型的毛线织物,还是陈琳瑜伽垫上舒展的身姿,都在诉说着中年女性的生活转向——— 她们不再将自我价值捆绑于“家庭”与“工作”的标签,而是在兴趣的滋养中,把生活的“减压阀”变成了“动力泵”,重新定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节奏。
兴趣之外收获成长与社交新圈
虽然兴趣爱好能给中年女性带来快乐,但学习路上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时间和精力不足是最主要的问题。
为了帮助中年女性克服学习困难,许多培训机构推出了针对性的服务。有的机构开设了“弹性课程”,允许学员根据自己的时间调整上课时间;有的机构配备了专门的辅导老师,为学员答疑解惑;还有的机构建立了学员群,方便学员之间交流学习经验。
中年女性在培养兴趣爱好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技能的提升,还有个人的成长和新的社交圈子。兴趣爱好还能给家庭带来积极的影响。
39 岁的丁洁学了烘焙后,经常给家人做蛋糕、饼干。“以前家里的早餐很简单,现在我会做各种花样的面包、点心,孩子和老公都特别喜欢。”丁洁说,她的儿子还夸赞说“妈妈做的烘焙比外面买的好吃”。“看到家人吃得开心,我也觉得很幸福。”丁洁笑着说,烘焙不仅让她收获了兴趣,还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
线上学习平台的发展,也为中年女性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渠道。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找到各种兴趣培训课程,从书法、绘画到烘焙、瑜伽,应有尽有。
“线上课程很灵活,我可以在休息时间学习。”38岁的刘艳说,她通过线上平台学了半年的英语口语,现在已经能和外国客户简单交流了。“线上学习不仅方便,还能节省时间和金钱,特别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
兴趣的课堂从来不止于技能的传授。丁洁烤箱里飘出的香甜,是家庭关系的粘合剂;刘艳在线上课堂练就的口语,成了职场进阶的“敲门砖”;学员群里深夜分享的作品照片,更是编织起超越年龄与职业的友谊。
中年女性在“充电”中,收获的不仅是一个新爱好,更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和更丰盈的自己。
社会支持为中年女性“充电”保驾护航
中年女性“充电热”的兴起,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近年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建设了一批社区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为中年女性提供了免费或低价的学习资源。
市文化馆每年举办各类公益培训班,涵盖书法、绘画、舞蹈、乐器等多个领域。“我们的公益培训班很受欢迎,每次报名都很快满额。”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说。
企业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中年女性“充电”的浪潮中。一些企业推出了针对中年女性的兴趣培训课程,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一些社会组织开展了“中年女性成长计划”,通过讲座、沙龙、培训等形式,帮助中年女性提升自我。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中年女性认识到,年龄不是限制,只要有梦想,就能不断成长。”一家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徐军告诉记者。
从政府搭建的公益课堂到企业推出的员工课程,再到社会组织发起的成长计划,各方力量正拧成一股绳,为中年女性“充电”筑牢支撑。
当社会的包容与支持成为常态,中年不再是人生的“中场休息”,而是带着热爱重新出发的“新起点”,让更多女性敢于在兴趣里探索,在成长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