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个鱼灯笼的寄托与向往
  

本报记者 姚彩虹 通讯员 赵效娟
  2月20日,正月初五,在东港区涛雒镇大集上,花花绿绿、颜色艳丽的鱼灯笼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几乎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选购灯笼的大人和孩子。
  这些寓意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鱼灯笼都来自同一个村庄———成家廒头村。
  “明朝初年,成氏家族迁到日照,由于濒临大海,季风强劲,夜间照明极为不便,成氏人便想出了扎灯笼照明,用高粱杆做一个四棱框,四周用纸糊严,做一个托,放上一盏小油灯,既能照明,又能防风。”该村党支部书记成会积介绍,老祖宗留下的这门手艺,在成家廒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
  “今天是最忙的一天,赶集零卖加上批发商来车拉的,一共卖了600多个。”说起一天的买卖,村民成洪积脸上乐开了花。
  63岁的成洪积自小就跟随父母学习做鱼灯笼,是成家廒头村数得着的老手艺人。在他家中,记者看到几百只鱼灯笼整齐地摞在一起,不仅有鱼形状的,还有鼓形状的,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好看。
  “别看只是个纸灯笼,做起来可费事了,准备蒲草杆、插架、印图案、糊纸等,需要大大小小30多道工序。”成洪积说,每年从进入阴历十一月,他和老伴就一直要忙到正月十五。
  事实上,与市场销售的新型塑料光电灯笼相比,传统灯笼挣的只是一份忙碌钱,之所以流传至今,更多的是一份割舍不掉的情愫。
  “干了几十年了,不忍心放下,就想着把这个手艺传下去,现在很多孩子都没见过鱼灯笼呢。”说话间,成洪积将一个已做好的鱼灯笼点燃,跳动的烛光仿佛让人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充满童趣的元宵节。
  可喜的是,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近两年来,鱼灯笼的销售量逐步提升。据成会积介绍,最难的时候,整个村子只有2家在做灯笼,而今年村里做的家庭达到26户,并且价格比往年提高了一两块钱。
  “村里计划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处场所,把这些手艺精湛的老
  人聚集到一起,集中制作、展示鱼灯笼。”成会积表示,将
  进一步集思广益,将老祖宗留下的这项手艺传承下去。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鱼灯笼的寄托与向往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