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世界只有一个丁肇中
图片
图片
  

田文阁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他在获诺贝尔奖后坚持用中文致辞;他为中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高能物理科学家;他将丁肇中科技馆建设在故乡日照;他在日照的海边捧起一抔黄沙由衷赞美……他就是丁肇中,根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值丁肇中教授第七次回乡之际,我们特推出该篇文章,与读者共享他的故事。
丁肇中的五个实验。第一个实验:1948年,根据量子电动力学,费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提出理论,电子没有体积,他们因此获诺贝尔奖。可1964年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两个不同的实验得出相反结果———量子电动力学是错误的,电子有体积。丁肇中决定测量电子的半径。1965年,到德国重做实验。8个月后,实验证明量子电动力学正确:电子没有体积。第一点体会: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我没有做实验以前,都是世界级的专家在做这个实验。第二个实验:1974年前,物理学界认为,宇宙中所有粒子由3种夸克组成。丁肇中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他决定寻找新夸克。这相当于北京下雨时,每秒钟有100亿个雨滴,如果有一个是红的,要从这100亿个里找出来。两年后,发现J粒子,他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知至少存在6种夸克。第二点体会,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不要惧怕困难,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同时,决策机构要给优秀的年轻人机会。第三个实验:这个实验原目标是继续找电子半径,可做实验时突然注意到正电子和电子对撞时产生夸克,胶子喷注。1979年9月,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丁肇中发现胶子。第三点体会,做科学研究对意料之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第四个实验:欧洲核子中心L3实验,发表271篇文章,300人获博士学位。实验结果可用三句话表达:1.宇宙中只有3种不同电子。2.电子没有体积,电子半径小于10的负17厘米。3.夸克也没有体积,半径小于10的负17厘米。第四点体会,主持国际科学合作,要选科学上最重要的题目。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参加国科学家的最大兴趣,才能得到参加国政府长期的优先支持。第五个实验:AMS实验,这是国际空间站惟一大型科学实验,也是第一个送入太空的磁谱仪。目标是寻找由反物质组成的物质、暗物质和宇宙线的来源。第五点体会,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没有人知道谁是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1967年,在美国各大学聘书中,丁肇中选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未来的十年,我将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1972年,美国布鲁凯文实验室接受丁肇中寻找新夸克的实验,这需要10000吨水泥、5吨U238、100吨铅、5吨肥皂。最困难的是向政府申请5吨肥皂,因为一般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肥皂。原因很简单:肥皂含轻粒子,用来隔离中子对粒子的干扰。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发现J粒子。无独有偶。这枚神奇粒子几乎同时被美国科学家里希特找到,取名
ψ粒子。两位科学家的结果在当年11月美国《物理评论》发表,推翻粒子物理“3个夸克”理论,国际物理学界称“11月革命”,丁肇中和里希特同站在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领奖台。美国《新闻周刊》评论:“这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对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努力寻求解析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贡献”。1975年2月14日,美国总统福特致函丁肇中:“祝贺你和你的同事致力于此项重大发现的努力与交流。这种基本知识上的重大进展能够导致科学的更进一步的突破,进而造福人类。”丁肇中获诺贝尔奖,麻省理工学院开了一个很大的庆祝会,可把丁肇中给忘了。多年后记者问:“他们兴奋地把您忘了。”丁肇中:“开了会,庆祝了,根本没有请我,对我来说这一点都不重要。”记者:“为什么?”丁肇中:“这一点没什么意义。”记者:“拿一个诺贝尔奖没有意义?”丁肇中:“拿诺贝尔奖当然有意义,参加庆祝会没什么意义。”谈到寻找J粒子需达到一百亿分之一的分辨率时,丁肇中说:“在我做寻找新粒子的实验尚未成功之时,人们说我是傻子,因为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当我找到新粒子的时候,人们又说我是天才———其实,傻子与天才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要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同时,要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的准备。总之,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不断地追求,再加勤奋地工作。”在《丁肇中:找那滴彩色的雨》中,澳门《机遇》杂志出版人、总编辑郑鸣回忆:1977年8月18日有条简短的消息:邓小平副主席会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和我一样因此知道了丁肇中。这一天的日子很特别,是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11周年,是决定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召开1个月,是邓小平复出后在科学与教育的会议上作出恢复高考决策第10天。8月21日早晨从高音喇叭听到的头条新闻就是:恢复高考。100天之后的12月10日,中国积聚了十年之久的570万考生走进考场,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高考,我这个20岁的印刷工也置身其中,报考的志愿是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不知是因为毛主席教导融化在血液中,还是因为听说了丁肇中。1978年2月,570万考生中的27.3万人被录取,29:1。我虽然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最终还是没有挤进只招4人的北大理论物理专业。我很沮丧,知道很多知识还没有融化在血液中,也知道了和丁肇中的距离。5个月后,参加1978年高考时,把“劳心者”的志愿都改为“劳力者”,果然奏效,工科院校和艺术院校同时录取,我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92年1月,我去欧洲核子中心拍摄纪录片,第二天,在丁肇中枣红色的沃尔沃车里,我把理论物理“劳心者”理想的破灭和“劳力者”现实的境况讲给他听时,他拍打着方向盘哈哈大笑。然后,很认真地对我说:你差一点误入歧途。郑鸣问丁肇中:你的实验结果有什么用途?会对人类生活产生什么影响?他通常会回答:不知道。然后会告诉你,1880年,科学家开尔文爵士说“X射线是个骗局”,X射线后被广泛应用。1926年,物理学家李·德福斯特断言“电视从理论和技术而言是可行的,从商业和经济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它只不过是个浪费时间的梦想”,可现在电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1930年,物理学家恩内斯特·卢瑟福又说“通过打碎原子来产生能量是不合算的,任何希望将原子嬗变转化成能源的想法都是空想”,没多久,核能就成为重要能源。这3位著名科学家的预言都错了,所以让物理学家推测将来是不可信的。丁肇中常说,科学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1994年10月,我用他寄来的机票,第一次作环球飞行。当我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J字小楼见到丁肇中时,他笑着说:“你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不过比哥伦布晚了500年。”1977年8月,邓小平问丁肇中:“我选100个人参加你的实验组,如何?”丁肇中笑了:“科研和练兵不一样,最好是人少一些,但素质一定要好。”邓小平说:“那就派20人。”丁肇中又说:“我们实验组总共才20多人。”最后达成每年派10人的协议。这是中国首次与西方国家开展大型科研合作。此次会见,邓小平的一句话给丁肇中留下深刻印象:“对科技工作要想得远一些,看得宽一些。”郑鸣评述这次对话:“邓小平第一个呼应了丁肇中。对这位刚刚复出1个月的72岁老人来说,抓科学和教育,就是改革开放这场战役打响的第一枪,当他要把整个中国推上加速器的时候,首先组建了570万人的庞大‘青年兵团’叩击高校的大门,又派出10人的‘尖刀班’到国际高能物理的前沿争取一席之地。”山东卫视“数风流人物”《挑战未知之旅》(解说):“1978年1月,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唐孝威教授率领的10位科学家抵达汉堡,丁肇中亲自到火车站迎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技最尖端领域大规模参与国际合作的历程由此开始。”(采访)童国梁:“丁先生把中国组每个成员分别分配到实验的各个方面,包括漂移室、气体系统、在线分析离线分析等等,目的是将来我们回国后可以根据各人所学专长一起合作承担一项高能物理实验。刚去时,考虑到多数同志的英语不够用,每天午饭后,丁先生还让他的太太和研究生为我们补习英语,给我们每人配备了一台小录音机。早上9点到晚上12点,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他一抓住学术问题,你回答不出来,他就要批评你。为了确保实验的正确性,他把这个项目分成两个独立的分析组,两个组的结果取得一致的时候,那丁先生才认可这个结果。”1979年9月,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丁肇中发现胶子。11日,《参考消息》转载,27名中国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主要的实验,在有关核粒子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史上,这是第一次。在丁肇中指导下,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标志着中国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如今,在这里做实验的科技人员大多在丁肇中实验组工作过。中国航天空间科技20世纪十大事件预选条目:“参与阿尔法磁谱仪装置研制。1998年6月3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参与由著名科学家丁肇中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装置的研制工作。经过航天飞机搭载进行飞行试验,其装置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完成了空间科学试验任务。这是中国航天科技界首次参与国际空间探测活动。”《丁训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五十年(节选)》记:1978年,中国科大首派2位教员赴西德汉堡DESY研究所参加丁肇中教授领导的MARK2J国际合作组,为了培养中国自己的高能物理人才。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与丁肇中先生在北京举办“高能物理培训班”,俗称“丁训班”。1982年“丁训班”结束,丁先生决定把“丁训班”所用的各种仪器设备赠送给中国科大,从此中国科大有了高能物理实验的基本条件。1982年,中国科大作为L3实验合作小组的发起单位之一参加L3国际合作。此后,每年派送教员参加。中国科大高能粒子物理参加国际合作的就始于丁肇中先生CERN—LEP—L3实验(LEP为老的加速器名称的缩写)。至今,中国科大参加了欧洲粒子物理联合实验中心(CERN)的LHC—CMS和ATLAS的合作研究(LHC为大型强子对撞机,有4个实验站,CMS和ATLAS是其中的两个实验站)。伽利略曾说,真理不在蒙满灰尘的权威著作中,而是在宇宙、自然界这部伟大的无字书中。1979年,罗马教廷为伽利略平反,邀请世界著名科学家组成委员会,丁肇中就在其中。是历史巧合,抑或苍穹有意?欧核中心L3实验用的是一个周长27公里的加速器,1000亿电子伏特正电子与1000亿负电子对撞,瞬间产生的热量,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4000亿倍,也是宇宙诞生最初的1000亿分之一秒时的温度。这是首次由美、苏、中及欧洲19个国家600名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大型国际合作,使用磁铁1万吨,铀300吨。1998年6月2日美国东部时间18点06分,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装有中国研制的巨大永磁体的阿尔法磁谱仪,搭乘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揭开人类第一次到外太空寻找反物质与暗物质的序幕。CCTV-1、4直播。AMS-02项目历时20年,耗资21亿美元,是国际空间站唯一大型科学实验,被认为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空间站、强子对撞机后又一国际科技合作典范。2010年11月17日,欧核中心成功捕捉到少量反氢原子,使其存在约0.17秒。虽这不足让一只100瓦的灯泡发光二十亿分之一秒,可已被视为人类研究反物质的重大突破。丁肇中向胡锦涛谈中国参加AMS实验的意义。在AMS-01研制中,中国科学家承担核心部件———永磁体系统设计和制造。AMS-02号,将主体永磁铁更换为超导磁铁,中国科学家继续参与。2001年5月31日,东南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日,丁肇中与东南大学签订“东南大学与国际空间站上的AMS-02实验合作协议”。东南大学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面介入AMS实验国际合作项目的高校。做客CCTV-1“东方时空·东方之子”,丁肇中说:“科学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第二就等于最后一名。自然科学上的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人知道谁是第二个发现相对论的。”2003年,中山大学,有老师问研究实验物理往往需要很多经费,怎么解决?丁肇中答:“我的实验从来不会缺钱!我从来没有失败过,我是值得他们投资的!你要让给你投资的政府知道,投给你是值得的!此外,名气、经验这些都不重要,做实验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要专心。”当问宇宙大爆炸前什么样子时,他只说四个字:“我不知道。”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记者问:“您是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平时肯定会有很多邀请,请您参加各种活动。”答:“我谢绝一切邀请,99%以上都谢绝了;我也不担任任何别的顾问等职位。只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而且是这所学校里惟一不教课的教授,连开会也很少去,我很早就做教授了,做了四十多年教授,一共只参加过三次教授会,都同讨论与我一起工作的人升级有关。”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美国航天计划陷困境,原定2005年用航天飞机运送磁谱仪的计划被取消。丁肇中到美国国会解释这个实验的重要性,两位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都为AMS升空承诺,参、众两院高票通过6063号决议,为AMS-02增加一次航天飞机发射。时任总统布什立即签署。2009年1月23日,奥巴马上任第三天,美国NASA宣布运送AMS航天飞机的班期。“为一个科学实验立法,这在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中科院电工所专家王秋良说。武汉大学,2003年10月17日,丁肇中:“人类征服太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所用的钱,相对来说,比中国人请客浪费的钱少多了。最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在我们这个星球以外,在我们住的地方以外是怎么回事。就跟很多年前哥伦布准备出海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会发现什么一样。”丁肇中说:“幸运是一个看法,可更重要的是,你得到这个结果是靠你自己的努力,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他说:“我完全靠工作来激发充沛的精力,工作就是我的兴趣,兴趣使我不会疲倦。”为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AMS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他每月要在瑞士和美国往返飞行二至三次,中途还要飞其他地方。一般人乘飞机睡不好觉,丁肇中正相反,坐飞机是最好的休息,常常见他一下飞机,眼睛还挂着血丝就直奔实验室。2004年2月28日,山东大学“丁肇中教授报告会”实录《丁肇中:跟着好奇走》:“他,因为一次好奇的实验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天,同样因为好奇,他率领着十几个国家的物理学精英寻找另一个宇宙。学术界对他的评价是:没有上级或老师,他只面对上帝。他不轻易下结论,只用实验说话。”有记者和丁肇中开玩笑:“您的同事很幽默地说您像地主甚至像皇帝,更多的时候说您大权独揽。”丁肇中答:“科学上的事情,你不能让人家投票来决定,科学上的事情是没有办法投票的,所以通常是我一个人决定。”《丁肇中作客山东大学,两小时报告不夹一个英文词》:“丁教授在报告中,对当今世界上最前沿、最尖端的物理试验进行了介绍。作为一名1956年就到了美国的美籍华人,英语无疑早就成了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第一语言。然而,记者发现,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中,丁教授没有夹杂任何英文单词,即使在提到一些地名和一些高校名称时,他使用的也是音译的汉语……联想到1976年,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的丁教授在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坚持用汉语致辞的故事,他不夹杂一个英文单词的报告所体现的内涵,恐怕就不仅仅是通俗易懂那么简单了。”2005年6月18日,丁肇中受聘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他说:“一个人的发展受老师的影响非常大。对于我个人以及所认识的周围的科学家来说,绝大多数的学习兴趣都是在中学培养起来的,这说明中学教育的重要性,而培养中学师资最重要的是师范大学和大学的教师。所以,我非常荣幸担任这所学校的名誉校长。”2005年6月21日,中国海洋大学聘任丁肇中为名誉教授,赠送其父丁观海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时的照片和档案图册。在该校档案馆山东大学教员薪额登记簿记录———“土木工程系教授丁观海,600(大洋)”。丁肇中说:假定宇宙真是150亿年前由大爆炸产生,那么爆炸前是真空,什么都没有。爆炸时温度非常高,有电子就应有正电子,有夸克就应有反夸克,有物质就有反物质,才能平衡。反物质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狄拉克1928年推测出来,1933年为此获诺贝尔物理奖。顺着这思路继续走,宇宙经过150亿年后,有太阳、有月亮、有地球、有你、有我。那么,由反物质所组成的宇宙到哪里去了?会不会有反星系、反星球?AMS实验就是想了解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在《丁肇中:找那滴彩色的雨》中,郑鸣记录在欧核中心的采访:“戴铁生是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读本科的时候被丁肇中选到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生的。他个子矮小,头发凌乱,眼神执着,裤腰上永远挂着一大串钥匙。因为还没有找到女朋友,所以成天泡在实验室里。有一天我逼问他如果真找到反物质,到底会有什么用?终于把他问急了,说:反正这里出过爱因斯坦,就用他的相对论公式:E=mc2给你算一算。我以为这是一道很大的题,没想到他一边挠着头皮,一边随手拿支笔在废纸上划拉。不到5分钟,他拿起纸,吹掉上面的头皮屑后,告诉了我答案:如果找到了反碳,如果又有容器能包容正反物质相遇湮灭时产生的能量,那么0.5克碳与0.5克反碳湮灭时的能量,能把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整个三峡库区的水拎高两米。戴铁生博士用的‘拎’字,让我心头一惊。虽然这个答案基于一系列不着边际的‘如果’,但是科学的发现往往始于‘如果’。”2005年8月11日,CCTV-1《大家》栏目《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主持人:“那您刚才说的这个反物质,我可不可以假设,现在您和我在这谈话,那会不会有一个反的您和我,也在另外一个世界?”丁肇中:“不知道,那怎么知道。”主持人:“但是从基本的元素构成上来讲,它的性质应该有一个跟我们性质相反的物质存在?”丁肇中:“不知道。不过假设有一个你,还有一个反物质组成的你,一湮灭的话,那马上就不见了。”主持人:“那我们俩绝对不能拥抱?”丁肇中:“不能。马上就要变成光了。”2008年12月18日,《科技日报》之《“百个科技新第一”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第一次参与国际空间探测活动。1998年6月3日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在太空进行反物质和暗物质的探测。阿尔法磁谱仪(简称AMS),是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一台磁谱仪,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领导建造。AMS能精确测量宇宙中带电粒子的动量和电荷,其核心部分是中国研制的一台用钕铁硼材料制成的大型永磁体,由中国科学院电工所、高能物理所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研制完成。这是中国航天科技界首次参与国际空间探测活动。”2009年9月30日,丁肇中参加60年国庆,把课件《我和中国科学家合作的30年》赠与国家领导人。2010年8月26日,美国空军大型运输机C5降落在日内瓦国际机场。1个小时后AMS-02被装上机舱,当天飞抵肯尼迪航天中心。2011年5月,AMS-02发射前,丁肇中说:“你们所有的人都离开,让我单独留在这里,我要一个人静静地想一想。”发射指挥大厅,他坐在指挥席,旁边一是美国航空航天局代表,一是肯尼迪航天基地指挥员。发射倒计时开始前最后一秒,他们再次让丁肇中决定,是否要启动发射键。他点了一下头,说:“好,发射吧。”于是,5月15日8时56分,随着火焰的喷射而出,“奋进号”踏上最后一次征程。2011年10月17日,《山东商报》之《丁肇中山大演讲助阵校庆六个“不知道”频频赢掌声》记:“山东大学提出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您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怎样定义?”“国内不少大学正在进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尝试,您对这种培养方式有何看法?”……16日,面对媒体记者和学子们的提问,丁肇中教授先后说了六个“不知道”。而当他一脸认真地吐出“不知道”三个字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2011年9月18日,《扬子晚报》之《丁肇中东大演讲:20年后我们能“触”到宇宙的边》记:“‘这就是阿尔法磁谱仪-02。’丁肇中教授用一张图片揭开AMS-02的真面目。‘它看上去像个超级大圆筒。’记者身边有学生小声议论着。‘AMS-02探测器总重量为7.5吨,但把它送入国际空间站的航天飞机重达2008吨,而这一趟空间飞行的花费大约等于7.5吨黄金的价格。’”2011年10月18日,《文汇报》之《专访诺奖得主丁肇中:我们每天都在与宇宙“对话”》:丁肇中:是的。这段画面是我在中央控制大厅与宇航员进行对话。首先对话的是机长马克·凯利……你看大屏幕,太空中的凯利竟然头足倒立着,所以我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凯利,你怎么头朝下的?凯利笑了:教授,我看到你也是头朝下的。”2012年,山东卫视“数风流人物”《挑战未知之旅》:“(山东大学热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AMS热系统首席科学家程林)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项目组里面,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名科学家共同参加,他们都是些最出色的人,那就意味着你在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大学里又学习了一遍……”“(时任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山大的团队加入到丁先生的这个大实验当中之后,他们的提升,从过去的国内领先,现在已经实现了世界领先。他们现在热控制的能力已经是美国宇航标准的若干倍,更是中国宇航标准的若干倍。”《挑战未知之旅》: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我觉得他(丁先生)是这个旗子举得最高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训班”陈佳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他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你,该怎么做科学,该怎么做科学家,科学家的责任在哪儿?使命在哪儿?”2013年4月3日,丁肇中首次公布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18年后的第一个实验结果———已发现的40万个正电子可能来自一个共同之源,即脉冲星或人们一直寻找的暗物质。为表彰丁肇中在粒子物理领域的杰出贡献,1975年他获美国文理学会研究基金,1976年获美国政府劳伦斯奖,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ERINGEN奖章。1988年4月成为意大利颁发的1988年度卡斯贝里科学奖首位外籍科学家,后被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此外,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诸多名校授予名誉博士,被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聘为名誉教授。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在美国出生。两个月后,母亲带着他回河南焦作工学院与父亲团聚。这时,丁观海才知生的是儿子。不久,回涛雒老宅祖母家。“七七事变”后,跟着父母颠沛流离,从涛雒开始,南京、芜湖、合肥、海州、汉口,最后跑到重庆。由于日军对重庆的轰炸,父母让只上了几天学的丁肇中不再去学校,由母亲在家中教课,直到抗战结束,他10岁时才上小学。多年后,他幽默地说:“它(指战争)的好处是我可以不必上学了!”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丁观海再次受聘任工学院土木工程教授,1947年辞职离青。期间,丁肇中随父母住青岛,至今还记得当时住在一家叫“大河旅馆”的地方。还记得当时小港码头工人多来自日照。还记得小时候向驻在青岛的美国舰队扔石头。也许是巧合,丁肇中妻子却是当年美国驻青岛太平洋舰队高级军官的女儿。念小学时,丁肇中语文和历史很棒。一次历史考试,考前一晚背了背书,第二天就拿了100分。至今,对《水浒》《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人和事仍能娓娓道来。为什么没学历史?丁肇中说:“根据我所知道,中国改朝换代第一件事就是改写历史,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物理上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什么叫对的?比如你做一个实验,别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重复你这个实验,这证明这个实验是对的。”1945年8月,美国轰炸广岛,父亲向丁肇中讲解什么叫原子以及它的应用在世界历史事件中的含义。丁肇中始知原子这个名词。中学时,父亲给他一本关于法拉第的书。法拉第这个穷学生却成为一位伟大人物,这让丁肇中认识到一个人只要肯自强,即使再普通也可以有伟大成就。在德兴街上小学,学校里的老师都是修女,因为是天主教学校管理特严。丁肇中很压抑,去了两天就对母亲说不想去了,母亲立刻为他换学校。母亲从不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在很多地方有人问他成功的经验,回答就两个字:兴趣。而这兴趣背后,寄托着母亲的一番苦心孤诣。在青岛,父亲带他看京剧。后到南京,又常随父亲到夫子庙听相声。当他成为蜚声世界的大物理学家后,每次来中国总要购买一些相声录音带,带到国外听。他还喜欢听评书,最大爱好是收集线装书。有一次在香港收集到两册《明史演义》,高兴得不得了,逢人便说,仿佛科学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一样。在台湾,丁肇中兄妹需报户口,父母只记得丁肇中的生日,弟弟丁肇华和妹妹丁肇民的生日忘了,只记得一个1937年出生,另一个1940年出生,于是把3个孩子的生日都定为1月27日。这一天,成为他们的集体生日。1948年,丁观海至台湾台南工学院任教,举家迁台。12岁的丁肇中进入台湾成功中学读书,后转建国中学。高中时特别喜欢理化,成绩很好,因为脑袋里装了太多的深奥问题和喜欢提问,得外号“丁大头”。一个同学在毕业纪念册赠言:“你的理科可以说在班上无敌手,我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明几个丁氏定律!”在美国,他曾在很短时间更换专业,虽英文表达有障碍,却成为“问题最多”的学生。丁肇中曾说:“就读密歇根大学研究所时,我和一般沉默寡言的中国学生不同,很喜欢发问,一点点疑问总要追根究底,大约很令教授们头疼,所以我离开密歇根大学时,竟然有令这个大学的教授们松了一口气的感觉。”1956年,丁肇中20岁,带着父母给的100美元赴进密执安大学留学,6年学完大学和研究生课程。1962年,26岁时获物理学博士。1957年圣诞节,父亲送给丁肇中一本《量子电动力学》,扉页写着“祝吾儿圣诞愉快”。他仔细研读书中内容,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完美性及其有关实验的复杂性,给丁肇中留下深刻印象。大学毕业收到征兵通知,要求服兵役。后因美国在全国招收比较好的物理学生,被录取,担任美国原子能量的研究工作。为什么?因为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丁肇中说,非常感谢“苏联人”。拿到博士,第一个邀请丁肇中做的工作是专门做氢弹,年薪30万美金,在那时这非常高。另一家哥伦比亚大学邀请他做讲师,年薪75000美金。他没考虑研究氢弹,也没去哥伦比亚大学。1960年,丁肇中母亲王隽英临终前留遗言:“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1976年10月18日。丁肇中得知自己获诺贝尔奖。当天,中国向世界宣布粉碎“四人帮”。2004年,山东大学“丁肇中教授报告会”,丁肇中:“这么说吧,我的父亲和母亲是绝对支持我,就是说,不管我学校考几分,他们都支持我,从来没有说因为我分数不好,(从不)鼓励我考第一名,我们家里从来没有这种观念,因为一般人都认为,考试能考第一名是很重要的,其实,冷静地分析一下,第一名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我所认识的好的物理学家、拿诺贝尔奖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第一名。”主持人:“您对孩子呢?”“一样,就是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我和我太太都鼓励他们。”主持人:“为什么您的孩子都没有选择您的专业?”丁肇中:“那你得问他们。我不强迫他们选我的专业,因为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不是为我来生活的,他们有他们的一生。”赵笛在《丁肇中:做一个科学家的条件》中记:他一直想去崂山,因为那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在崂山太清宫,他很认真地请教宫里道士关于道教的问题。从老子到张天师,从道教的基本含义到与儒教的区别。不光是自己听,他还翻译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顾迈男在《采访丁肇中印象》中记:书橱里摆着丁教授和女儿丁明隽、丁明美的照片以及各种文字的书籍。其中有许多中国的线装书,如《儒林外史》《山海经》等等。它提示客人:房子的主人除了精通物理学外,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学也很酷爱。此外,还有些来自中国的录像带《淮海战役》《大决战》,以及中国相声的录音带等。书架对面的墙壁上挂着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书写的大条幅:“丁肇中先生大雅:‘万木参天宝殿雄,四方游客浴香风。劝君休做山门客,不再飞来第二峰。’落款是苏步青灵隐寺前戏作。”丁肇中说,回中国后,华国锋会见了他,还见过邓小平和胡耀邦。有一年回国,中央领导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请他看电影《城南旧事》。2004年2月27日,丁肇中访问山东大学时收到一份礼物,山东省档案馆保存的丁观海在山大上学和执教时相关档案复制件而成的册子。其中《1934年国立山东大学第五十号布告》中有第一届毕业生名单,在中文系18名毕业生名单中写着丁观海的名字。丁肇中欣喜地说,原来只知道父亲在山大任教,一直以为父亲第一学历是上海交通大学,从这份档案中获取父亲是山大毕业后才上的交大。名单中和丁观海排在一起的名字是“臧瑗望”,这是诗人臧克家原名。丁肇中堂嫂高树英说,丁肇中获诺贝尔奖那一年,由于“文革”,国内很少报道,他们是通过《参考消息》才知道。“文革”时,她们不敢说认识丁肇中,怕受牵连。2005年8月11日,CCTV-1《大家》栏目《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解说:“在那次颁奖典礼上,丁肇中制造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在典礼致辞时,丁肇中选择了这个金色大厅有史以来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语言———中文。”主持人:“那您当时选择中文的目的是?”丁肇中:“就是因为没有中文。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所以我就通知瑞典皇家科学院,我要用中文,他说欢迎。他说谁做翻译,我说我自己做翻译。登到报上以后,美国驻瑞典大使就来找我,说我们和中国的关系非常不好,你用中文是不对的,我说你管不着这个,我愿意用什么文字就用什么文字。”主持人:“但是您在用中文做演讲的时候应该说绝大多数的人,现场的人都是听不懂的?”丁肇中:“那与我没关系,因为它是全球广播。”主持人:“您希望更多的中国人,或者说中文的人能够听得懂?”丁肇中:“对。”1975年,丁肇中踏上阔别28年的故土,前去迎接的人:“您这是回到了娘家!”丁肇中纠正:“我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他专程到幼年读书的重庆磁器口小学和孩子交谈,孩子们惊喜地瞪大眼睛:“呀,他会讲四川话!”1985年6月28日,丁肇中回到日照。在涛雒南门里祖居,讲解员指着西学屋说,当时建造时灰浆里加了豆浆,所以才这样坚固,说明丁家那时就是个有钱的大户人家。话音刚落,丁肇中把眼睛朝上翻了翻说:“又是剥削了大家的———不过与我没关系,真的没关系。”逗得在场的人大笑不止。记者卢延国写道:“这时你会真切地感到,在这位大科学家的世界里,不仅有我们无从知晓的宇宙奥秘,还有我们听得懂的智慧与笑声。”在莒县浮来山,丁肇中站在那棵四千年树龄的古银杏树下照相,讲解员说,在这儿照相会保佑教授长寿。他做了一个耸肩动作:“要是不灵,到时候我再来找你。”随后又将双肩伸开,贴在树上,“这样再照一个就保险了”。这次回大陆,丁观海嘱咐他要想法找一本家谱带回来。到日照后他通过丁氏族人找到两套,一套完整,一套缺4册。族人连夜手抄,最后丁肇中带着这本加手抄部分的家谱回台湾。在台日照丁氏族人随即翻印,送回大陆4套。2002年6月,丁肇中又一次回日照。金色沙滩上,他抓起沙子来回揉搓:“比夏威夷的还要好……”祖父坟前,他说:“真应该把儿子带回来,让他看看家乡,让他知道他的根在这儿。”2005年,丁肇中带儿子回中国。在太清宫,他让儿子跟着道士学起太极拳和剑法。在据说是蒲松龄写《崂山道士》的那个亭子,和儿子开玩笑:“干脆你来当道士好了。”他儿子回敬:“还是你学穿墙术比较合适。”崂山之行,丁肇中收到特殊礼物,一本精装《道德经》手抄本。他请道士在上面留言,还特意写上“崂山道士赠”。2005年6月18日下午6时40分,丁肇中携妻带子第三次踏上故乡土地。次日,回涛雒,修葺完毕的祖居令他格外感动。在祖居“种德堂”西厢房,丁肇中口述,妻子苏珊用英文写下留言:“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感谢故乡人民的热情欢迎。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聚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世界只有一个丁肇中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