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乡村游”唤醒“百年古村”
——来自沂南县竹泉村的一线采访
图片

  本报通讯员 解玉升 焦明明
   
  竹泉村,对于日照市民,早已耳熟能详。7月7日,从沂南县城驱车12公里,来到竹泉村,探寻这里的乡村振兴“秘籍”。
  风拂细柳,瀑布池塘,满目竹翠,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竹泉村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景区”“中国最美村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殊荣。
  竹泉村,闻其名如临其境,绿竹、清泉、古村落,偏居一隅,闹中取静。江南水乡似的景色颠覆了对沂蒙革命老区的印象。顺潺潺清泉穿林而行,石碾、石磨和舀臼;纺线、竹编、面塑作坊……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这里体味乡愁,体验古朴至简的桃花源式的田园慢生活。
  由百年古村变身旅游圣地,竹泉村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之路。
  2007年,青岛龙腾集团确定独资开发竹泉村。开发之初,就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确定了建设新村,腾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
  古:保留古村原有风貌,打造旅游度假区;
  新:按照新农村的标准建设新村,安置村民。
  与此同时,在政府指导下,村居与投资方达成协议:建设用工在服从管理的前提下优先使用本村劳动力,并安排一定数量的村民在景区长期工作。目前,已有40多人在景区长期工作,另外还有季节工80多人。
  工作人员介绍,景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发展、农家商品销售,村民们不仅能够依靠景区就业,还能从游客中获得直观的经济效益。
  实地参观,新旧两个竹泉村以竹泉河为界,景观相互映衬,功能互为补充,和睦相处,互利共赢,彻底解决了景区的开发空间和村民的安置、发展问题。这一模式被誉为“竹泉模式”。
  为保证景区的生命力,防止竹泉村特色文化的消亡,在开发过程中,景区选择与游客生活息息相关民俗,将其打造成体验式旅游项目。如设置土法榨油、摊煎饼、竹篾编织、制作黑陶茶壶等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制作自己可食用、可使用、可观赏、可留作纪念的物品,在劳作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此外,竹泉村的发展,还得益于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沂南县先后出台了《沂南县旅游奖励办法》《关于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从财政税收、用地、招商、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旅游业最大限度的支持,已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等。
  如今,竹泉村已成为山东省古村落保护和活化的典范,成为集观光休闲、住宿餐饮、娱乐度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仅2017年竹泉村游客量就突破百万大关。
  竹泉村走上了凤凰涅槃之路,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被游客们亲切地称为江北“小丽江”。
【采访思考】
  因为乡村旅游,“百年竹泉”枯木逢春。
  因为乡村旅游,“古村乡愁”得以传承。
  建设特色小镇、开发田园综合体,“竹泉模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大潮中,岚山区稳步推进,绿冶小镇、木材加工小镇、栗香小镇、五金装备小镇、茶香小镇、塑胶科创小镇等都已经进入规划、实施阶段。最美渔村、东山部落、小茶山等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也都已纷纷上马。
  但是,到底该怎样规划、建设、运营?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一定要保留、活化岚山元素,特别是文化元素。
  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岚山的,才是别样的!”
  期待着,不远的将来,岚山能为千万游客送上一道乡村振兴的“风味大餐”。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区域·岚山】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乡村游”唤醒“百年古村”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