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知音如相赏 雅调为君传
——刘一闻先生书法浅谈(节选)

  刘一闻先生以篆刻名世,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以清隽雅秀印风驰名印坛,石开先生称其“被公认为典雅文秀的典型”,胡传海先生言其为“海派书法的最后一位标杆性的人物”,后面特意加了一句:“他的前面就是谢稚柳”,可知刘一闻先生在海上直至全国的影响力。更为可敬的是,与刘先生同辈出道名家大半开始风格固化几近“结壳”,而刘先生近年作品更加生拙简辣,有变法之象,愈加难得。
  让我们海曲人最关注的,是刘老师几十年款署“海曲刘一闻”,刊印“双行之後”、“海曲石臼所民”、“海曲石臼三合德”,这其中是对祖籍的难忘,更是作为海曲王献唐后人的一种荣耀或者说是承继献公学术精神的自我期许,而刘老师作品风格,也多是他在论述献公学术艺术中所常提到的“清廉风骨”“洒脱气格”“不拘形态而神采显现”“溢清流彩”“气势峻爽”“亭亭然犹得风神耳”。我想,评论刘一闻先生艺术风格,也大体如此,而这种风格,也蕴含在很多论者所提及的先生“名士风骨”中(胡传海《一代名士———话说刘一闻》王宝林《名士刘一闻》)。名士风骨,基调便是一个“雅”字,王宝林先生说:“单就一个“‘雅’字,我觉得海上印坛无出其右”。
  雅俗之论,历代名家论述多多。有谓雅俗共赏者,有谓雅俗不可并置者。窃以为雅俗不可同赏,真正的高雅难入俗人眼。刘老师书法就是典型的“高处不胜寒”,单以格调而言,刘老师书法冷峻清逸,自然不入俗眼,对于很多仅仅以西方审美“造型”观念、情感宣泄来解读刘老师书法者难解其妙,当然难为大众欢迎。就书法市场而言,因为刘老师的高士气,难以近俗亲市场,也就出现了市场与刘老师的审美趣味、篆刻地位极不相称的局面。如同前几年拍卖市场中,能拍得高价的,往往是乾隆粉彩,而真正代表中国顶级审美的宋代五大名窑单色瓷,直到近几年国人审美提升才进入藏家视野。然而真正的顶级藏家,一直是以宋瓷为鹄的的。刘老师书法市场当然不及善于营销的流行书法,但往往又为以艺术水准第一考量的藏家所青睐。相信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们对于中国审美特质的深层把握愈来愈清晰透彻,青眼者渐多,逐渐会识得其间妙处。与篆刻相比,对刘一闻先生书法的欣赏,呈现两个比较极端的现象:喜欢的藏家倾心激赏,以为雅逸格高,绝尘去俗;不喜者,以为用笔无法,尖峭刻薄。这真是个奇怪而有意味的现象,也正与先生比较极端的书风相映成趣。更妙的是,后者一旦识得刘先生书法之妙,马上会转化成前者。因此,对刘一闻先生书法的欣赏,也在考量着欣赏者对书法传统的把握、对“法度”与创新的理解,直至对中国文化“雅”“清”内在审美特质的感受。
  关于“法度”,刘一闻先生在《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传统书法经典》一文中有如是说:
  “艺术实践必须具备法度,这是创作进入自由王国的先决条件。对法度可以有比较宽泛的理解———即法度是前人定下的一种必须遵循的程序,此其一;也是可以在把握传统的精确定义之后,所创立的一种新的‘游戏规则’,此其二。从前者看,法度是死的,一成不变的;而从后者看,法度则是开放的,流动的。我倾向于后者。”
  这种见地,当然为死守枣木刻板中的“二王传统”者们所难理解,也是只知放浪形骸而不知内守于中者所无法梦见的境地。此种对传统的理解,一方面来自于家学渊源,其外祖父海曲王献唐先生对于山左文献文物的护持之功,承继被龚自珍推为“北方学者君第一”的海曲乡贤许瀚学术精神所著《山东古国考》、《五灯精舍印话》、《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
  代货币通考》、《国史金石志稿》、《双行精舍书跋辑存》等对中华文脉极广大尽精微的上下求索,自幼及长对于刘一闻先生的滋养不言而喻,识见、胸襟、涵养渊源有自;另一方面,刘一闻先生在七八十年代先后得到了苏白、方去疾、方介堪、沙孟海、来楚生、唐云、关良、谢稚柳、陆俨少、商承祚、潘学固、钱君匋等老先生的关怀和指导,正如曹佩勇先生所言:
  “七八十年代的海上艺坛,承续着民国海派的余脉,可谓大师云集,一些硕果仅存的中、西画领袖级的前辈,正当艺术恢复期,以他们几乎诗书画全才型的高度,创造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辉煌,刘一闻生逢当时,酝酿其中、得天独厚,这是当代学子无法再造的机遇……刘先生艺术上的早熟,除了他的慧根和觉悟,应该和当时那种干净的艺术氛围和那批真诚的大师前辈有着无法割舍的极其重要的因缘”;第三,刘一闻先生长期在上海博物馆中做研究工作,朝夕晤对的是几千年留存的文明珍粹,书画真迹,这种境遇非但是当代以印刷品学书者无法想象,即便是古名家也难有此福,“终日晤对古人真迹,久而久之,善择优长,力袪习弊,使得书、画、印形成了完整的创作体系”。
  “人间至味是清欢”,在今天这个大众文化时代,“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身上不可避免的沾染着市井气、官商气、草莽气,酒徒气、脂粉气,而刘一闻老师的这种清隽高士气,在当代有着特别的意义。“知音如相赏,雅调为君传”,是我常年张挂的一幅刘老师的对联,天大美术馆即将邀请刘老师回家乡做展览,这份“雅调”也将会有更多的“知音”,更愿借刘一闻老师这一纸绝尘的清隽,洗去我们的满面尘埃。2018年11月23日 进斋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知音如相赏 雅调为君传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