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难忘童年少年时(连载二十四)

  张传玺
  读二年级时,我的自我感觉,已与读一年级时不是一个档次了。想起当年上私塾时,如同做梦。我对每门功课,都有新而奇的感觉。我最有兴趣的是“国语”和“音乐”两门课。十三老师讲国语。在一堂课中,不仅讲课文,还讲拼音和语文知识。有时还讲些有关的小故事。如在讲“老黄牛耕田”那一课,课文是拟人写法,押韵,并有思想教育。今录如下:
  “老黄牛,在田里。嘴里呼呼吸吸,不住地叹气。农夫说:‘牛啊,你不要叹气。等你做完工,我把草料来喂你。’黄牛说:‘谢谢你!谢谢你!青草处处有。打伤我身体!你能不打我,我就感激你!’”
  十三老师在讲完课文之后,又讲了一个“火牛阵”的故事。就是在战国时期,燕国“乐毅伐齐”,齐国将军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的故事。我们听后,无不为故事生动而兴奋,也为牛的伟大历史功绩而感动。
  我们的“音乐”课是秦裕东老师教。秦老师是教务主任兼六年级班主任。我们一看见他就肃然起敬。他教的第一支歌是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渔光曲》。上课时先发给我们用深绿色油墨印制的歌片,再给我们讲这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又对歌词一句一句地讲给我们听。由于歌词所述,对我们涛雒靠海的人来说,非常熟悉而亲切,大家都很高兴。在老师还未开教时,有的同学已经在哼唱了:
  (一)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
  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二)
  东方现出微明,星儿藏入天空;
  早晨渔船儿返回程,迎面吹过来送潮风。
  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万里程;
  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
  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我们学的第二支歌是高天栖作的《燕双飞》。这支歌我们已久闻大名,也喜欢唱。可是在歌片发下时,大家看了之后,都感文字太深,似懂非懂。还是在秦老师讲了之后,有些明白。在反复唱后,感到越体会,其味越浓。主要它是拟人式的描写,而且情景贴近人们熟悉的生活。歌词如下:
  燕双飞,画栏人静晚风微。
  记得去年门巷,风景依稀。
  绿芜庭院,细雨湿苍苔,雕梁尘冷春如梦;
  且衔得芹泥,重筑新巢傍翠帏。
  栖香稳,软语呢喃话夕晖。
  差池双剪,掠水穿帘去复回。
  魂萦杨柳弱,梦逗杏花肥。
  天涯草色正芳菲。
  楼台静,帘幕垂;烟似织,月如眉。
  岂奈流光速!
  莺花老,雨风催,景物全非。
  杜宇声声唤道:不如归!
  我们学的第三支歌是《涛雒小学校歌》,这是我自入学以来久已盼望的,也是我班全体同学久已盼望的。歌词如下:
  日照黄海湾,耸翠奎山巅,吾校寓此山水间。
  德群体智并发展,审美陶冶众英年。
  努力读书,富强根源。
  藏修息游焉,诜诜乐陶然。
  秦老师给我们教这支歌共用了4堂课的时间,除了讲这支歌创作的背景、学习的意义之外,对校歌内容,先串讲,后又逐字逐句地讲,几乎比讲国语课还详细,特别是对“德群体智并发展,审美陶冶众英年。努力读书,富强根源”那四句,秦老师在讲解时,具体地联系我们的实际,对讲为什么要忠厚,为什么要诚信,为什么要团结,为什么要友爱,什么叫全面发展,什么叫爱国主义,为什么要孝父母,为什么要尊敬师长,甚至对在什么情况下要说“谢谢”,在什么情况下要说“对不起”什么叫“隅坐随行”都讲了。真是细致周到,对我们健康的成长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涛雒小学的教学和思想教育相当规范,校风良好,这与校长和教师们大力贯彻校歌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我一进入二年级,就很用功。自己也感到日有进步。我以丁海倩为标准,向她学习,也暗暗与她竞争成绩。当时的几次测验分数,我与她互有高低。到第一学期结束,我俩的总成绩相同,两人并列全班第一名。相应的,也都获全免下学期的学杂费2.6元。为我继续读书提供了基本条件。
  第二学期是从1937年2月开始的。我在学习方面一切顺利。可是我一直对三弟传琪放心不下。我听说他在家中并无正事可干,经常跑到庙上给祭神的打鼓敲锣,这样下去就很难设想了。有道是:“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应当想法帮他走条正路。有一个星期天,我跟大哥到水门外二伯父家,我想看看三弟。当时,二娘正在烙葱油饼。她说,三弟到小海码头卖油饼去了。我听了这话心中突然猛堵,眼前一阵发黑,差一点晕了过去。我极力镇定,就问:“什么时候回来?”二娘说:“卖不完不许回来!”我这时想起了当年的“小东”,想起了他那根咬了一口的“油条”。我想哭!三弟已是第二个“小东”了。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我的父亲在去年冬天犯病,大口吐血。后虽止住不吐,但身体极度虚弱。承蒙盐场照顾,被调到北门外马家村盐坨当司秤。那里工作较轻,空气清新,适于养病。有一天,上海三友实业社给父亲寄来一个小木盒成药。我利用星期天给他送去。他很高兴,打开木盒,内有一个大床单,包着六小铁盒“三角牌金马宝”成药片。是父亲的常用药。那条床单是双人床整幅印花咔叽布的,白底,印花为深咖啡色,美观大方。父亲仔细看了一下,对我说:“这个留给你上中学用吧!”由于父亲身体不太好,又长期在外,我与他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可是我知道他很喜欢我。他一说这话,我高兴得快哭了。就是这次谈话,他告诉我:像我们这样的穷家,既无房子又无地,不学点本事养家糊口,将来全家会饿死的。他说:“西大街大白脸(姓丁)的两个儿子在济南上高中,一个人每年要花200块现大洋。谁能拿得起!我想,你在小学毕业后,到日照县城考上初中,每个星期回家拿一趟煎饼。三年初中毕业,可以想法找个饭碗。这样总还是一条出路。我想无论怎么穷,一定供给你读到初中毕业。”他让我把那条花床单带回家,给我母亲代为保管。
  这一学期,由于天气越来越暖,也是因为我已进入10岁,自觉长大了许多,就经常往盐坨这边跑。春假时间较长,有六七个星期天,我都来盐坨。马家村盐坨很大,在村东南半里多路。每边约有600多米见方,即约有40万平方米,有约3米高的土墙围绕,外加浅浅的壕沟和刺条,四角各有一座岗哨。墙内约有数以百计的大盐堆,用麦杆编的遮子一圈一圈地遮起,远看就像一座密集的大墓群。围墙只有西门和南门两个进出口。平时,南门紧闭,只开西门,有盐巡守卫,办公用房都在北墙内,自西而东,有主房7间,坐北向南。西部三间为盐巡驻用,自成一个单元。东部四间为坨务用房,依次为办公室兼宿舍、工役室、火房。房前院中设备有测量气温、雨量、日晒等计量仪表。由于坨务人员编制只有三人:监秤张汉如不常来,我父亲为常驻人员,再一位就是工役宋林年,为伙夫,为我父亲做饭。因为他是我家的邻居,我叫他“八大爷”,他对我很亲热。我一到来,他就对我说:“今天在这里吃饭吧!”就这样,我每次来,总会陪父亲吃一顿饭。用我三姐的话说:“打一顿饱食!”
  父亲非常关心我的学业,他详细询问我在各科的学习情况。他认为我较快地改正了咬舌子问题,这对他是一大安慰。他说:“咬舌子害了我一辈子。我咬舌子,干什么工作都担心憔悴,不大胆,生怕领导不满,同事笑话,生怕砸了饭碗。”他接着说:“前几年,我有病,你们的校长找我,请我到你们学校兼个书法教师,教小孩写写毛笔字,我没敢答应。我咬舌子,怕在学生面前难为情。”说到这里,父亲无限感慨。对我的一些进步表示欣慰。
  父亲对我的书法很关注。有一次我伏在他的办公桌上写了四个毛笔字:“春天到了”。他看了大为惊异,说:“你写的字怎么都是些披片子?连小的时候上私塾时写的都不如!”我也很吃惊,为什么父亲说我“不如上私塾呢”?后来父亲问我上小学后写书法的情况,说我“不按照字帖,乱写不行。把字都写坏了。”他让我从头练起,严格要求。他给写了一个新的引格,要我照写两个月,下一步再习欧体《九成宫》。他写的引格字有简有繁,要我注意笔画和整体字形。内容如下: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此引格我整整写了两个月,共60张,每张写有日期,张张都为父亲批阅。
  父亲对我的身体状况很关心。说我小的时候缺奶,白眼珠发黄,有血丝。要我注意保护牙齿,勤漱口。到12岁时开始刷牙。要我天天打一下“连五掌”(小学一年级学过),不要忘了。有几天下午,还带我围着盐坨散步,下水捉鱼。
  这半年,父亲的身体明显地在康复,心情也很好。他说:“盐务局是金饭碗。人事制度好,只要不犯错误,不会被开除。老了退休,还有养老金。”他希望我将来初中毕业,也能到盐务系统找个差事干干。
  这一学期终了,我仍考全班第一名,全免下学期(三年级上)的学杂费。
  “七七事变”校本部内迁“汇昌银号”,我读三年级上学期
  在二年级下学期的学期终了之时,我们正在全面复习功课,准备迎接大考,日本帝国主义在北京的卢沟桥畔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发动战争那天为1937年7月7日,史称“七七事变”,亦称“卢沟桥事变”。据守卢沟桥的我国第二十九军英勇应战,也揭开了我国军民全面抗战的序幕。我们最早听说此事是从高年级同学那里传来。后来,也从老师那里听到风声。有一天中午,学校在图书馆门前竖起了一根两丈多高的电线杆子,在校办公室门外挂上了一个大盒子,说是“收音机喇叭”,大声地广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消息。许多老师和学生在收听。下午1时半,学校训育主任丁子宜老师吹哨子,全校师生在前院列队集合,校长丁史言向全校师生报告了“七七事变”和中国军民展开全面抗战的情况。大家群情激昂。散会不久,老师们在校内西墙,贴出十余张大纸摘抄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新闻报导。高年级同学有数人持稿向低年级学生发表“抗日演说”。图书馆的两位老师还用白磅纸画了一张“北京宛平城卢沟桥抗日战争形势图”张贴在东面教室外的墙上,许多人在仔细围观。次日上午,学校开始停课,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组成了几个宣传队到涛雒街里和附近村落宣传抗日。我们低年级学生被分配成若干组,随同高年级同学到校外宣传、呼口号。这样的活动大约进行了一星期,学校即放暑假,这个暑假的大部分时间我在父亲的盐坨上度过。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难忘童年少年时(连载二十四)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