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智慧“绣花”绣出文明气质
——从细微之处看扬州城市管理的精细理念
图片
  

本报记者 宗瑞凯 孙向阳 迟锐
  文昌路,扬州城横贯东西的主干道。乘车沿着这条“百里长街”往返于各个采访地点,沿途除了“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历史厚重感,还有干净整洁的街巷和井然有序的市容。
  在扬州的城市履历中,最被当地市民津津乐道的,是扬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这背后,是精致扬州这一鲜明标识的生动体现。
  治大城若“绣小花”。在扬州,城市建设管理除了拿出“绣花针”一样的功夫和精神外,还坚持智慧化、数字化的理念,绣出了扬州独特的文明气质。记者撷取的几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

从土方法到新技术科学规划塑造特色风貌
  扬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来到古城扬州,原以为古色古香的气韵会被高耸拥挤的现代建筑淹没,但没想到的是,从城市的建设到瘦西湖的保护,再到老城的复旧,都很有一股浓浓的扬州味儿。
  “在我们公园,你抬头不会看到高楼,其实整个瘦西湖区域,都不会有突兀的高大建筑物破坏周围的景致。”在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工作人员随意的介绍勾起了我们的好奇。
  “放气球”的故事扬州人人皆知。过去,在瘦西湖景区周围,无论哪儿建新楼都得按设计高度放气球,如果在瘦西潮的熙春台、五亭桥等几处地势较高的地方能看到气球,这项目就得“低头让路”。这一“土办法”扬州坚持了几十年。
  之后,景区扩容建设,扬州提出,不仅要保证7.43平方公里的瘦西湖景区范围没有任何污染视觉的建筑,还确定了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12.23平方公里的总控范围内,任何建筑都要严格实行限高。对此,扬州有企业研制出测高更精密的设备———“激光测距仪”。
  从“放气球”的土办法到使用新技术“激光测距仪”,折射出扬州人对城市文脉的坚守,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中,塑造了城市的特色风貌。
  “古要古得经典,新要新得现代。在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同样高楼林立,但古城不可再生、不可复制,就要以保护和修复为主,这样才不会千城一面,才有扬州的韵味。”扬州市住建局城市建设处处长傅士斌在接受采访时说。
  据了解,扬州市规划部门还制定了相应的规划,从城市发展和法规的高度,对风景名胜区、古城周边及整座城市的城市形态和天际轮廓线进行保护。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指挥中心打造智慧大脑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城市在建设和管理中都在智慧发力。对于扬州蜀冈瘦西湖景区打造的“数字化城管”,记者发现这里的“智慧”更多体现在多位一体、协同作战。
  在不足10平方米的智慧景区指挥调度中心内,视频显示屏组成了一面“监控墙”。打开一处监控,所辖区域内的建设工地一目了然。视频巡逻员告诉记者,如果通过视频发现出入车辆未按规定冲洗,造成道路污染,他们会立即协调交警部门去现场查处,并上传处置后的图片,还会及时通知环卫部门快速清理路面。
  过去是景区行政执法局单打独斗,现在是多部门协同作战,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指挥调度中心主任周丽琼告诉记者,大到这些建筑工地,小到景区内的垃圾桶,都在指挥调度中心监控范围内,“中心实现管理范围、景区部件、网格人员、视频整合四个全覆盖,管理问题从发现、上报、派遣、处置、核查、结案,实现一整套闭环运作。”
  如同智慧的大脑一样,调度指挥中心汇聚数据信息融合,构建了集信息采集、案卷处理、视频监控、综合指挥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管理平台,同时,实现治理、服务、执法、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管理格局。
  “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管理运行情况集约化展示和大数据应用与分析,能够进行科学预判、预警,目前已运用于市容管理、执法办案、活动保障等领域,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周丽琼说。

从人盯人到数字化扫码分类破解垃圾难题
  扬州很干净,然而,一个干净的城市并不只是随便看看那么简单。记者采访当天,扬州日报头版刊发《我市制定了垃圾分类“新三年”行动计划———今年打响垃圾分类第一场攻坚战》。原以为这只是纸上的文件,并未落实到行动,但采访蜀冈瘦西湖景区才发现,攻坚战已是如火如荼。
  一走进蜀冈瘦西湖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院子里的“小黄狗”引起了我们关注。“这其实是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在它的界面上,一排六个回收箱,分别可以回收金属、塑料、纺织物、纸类、玻璃垃圾和有害垃圾”,执法局的执法队员吴荣芳一边介绍,一边展示操作过程。
  她试着投放了一个饮用水瓶,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先扫码输入手机号注册,然后根据指示,点击面板上相应的投放种类,投放口打开,把饮用水瓶放进去,手机APP账户上立即显示收到0.04元回报。
  从过去人盯人,如今代之以数字化,智能装备引发了垃圾分类新时尚。据蜀冈瘦西湖景区环卫处主任吴祖亮介绍,“目前,扬州市的‘小黄狗’越来越多,今年我们将实现辖区内小区全覆盖,在精细分拣的‘最后一公里’强化习惯养成和引导示范。”
  吴祖亮也坦言,垃圾分类是个难题,但不行动就永远不会改变,“环卫部门改造分类收运中转设施,将所有垃圾分类收集车按照可回收物蓝色、有害垃圾红色、其他垃圾灰色进行涂装,解决‘前端分垃圾,后端混运’问题,通过做细收运环节,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到实处。”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智慧“绣花”绣出文明气质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